英雄名言

16.何以称英雄?识以领其先。清代诗人 袁枚
17.吞舟之鱼,陆处则不胜蝼蚁。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慎势》。吞舟之鱼:大鱼。陆处:处于陆地上。这两句大意是:大鱼若处于陆地上,莲蝼蛄蚂蚁都不如。这句话是从《庄子·庚桑楚》“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蚁能苦之”变化而来,和《韩诗外传》“吞舟之鱼,不居潜释(小鱼栖居的湖泽)”,《列子·杨朱》“吞舟之鱼,不游枝流(小河)”意思相近,可用以说明英雄人物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具体环境和条件,失了势的英雄不但投有用武之地,而且比不上得势的蝼蚁之辈,他们备受侵凌,甚至还会有生命之危。

战国末期商人,政治家 吕不韦 《吕氏春秋·慎势》
18.对英雄崇拜可以造就出英雄来。英国犹太政治家 迪斯雷利
19.大丈夫处世处,当交四海英雄。西晋史学家 陈寿 《三国志》
20.没有崇拜者就没有英雄和神使。美国作家 爱默生
21.宽以待人,柔能克刖,英雄莫敌。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这几句大意是:以宽厚的态度对待人,用柔和的方法制服刚强,英雄盖世,天下无敌。这几句是黄权对刘备的评语。曹操想灭掉刘璋。刘璋听从张松之计,欲结好刘备共拒曹操。黄权则以为不可,他说:“刘备~,远得人心,近得民望”,若把刘备召到蜀中,刘备岂肯伏低做小,等于把地盘拱手让人。现在这几句可用来赞美宽厚的人;“宽以待人”现在已成为形容豁达大度、待人宽容厚道的习用成语了。

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罗贯中 《三国演义》
22.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罗贯中 《三国演义》
23.黄鹤翅垂同燕雀,青松心在任风霜。

唐·刘长卿《罪所上御史惟则》。这两句大意是:若将黄鹤的双翼绑住,那么它也只能像燕雀一样,飞不过数仞之高。松柏有耐寒的本性,所以它不怕风刀霜剑。黄鹤本能展翅高飞,但若绑住它的双翼,它也只能像燕雀一样低飞而已。这一句含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意思。后句说青松有本性,所以不惧严冬。含有心存正义,就不怕任何恶劣环境的意思。此二句可用以抒发豪情壮志,感叹生不逢时。

唐代诗人 刘长卿 《罪所上御史惟则》
2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唐·杜甫《蜀相》。这两句大意是,诸葛武侯北伐未竟,染疾而终,使得后世的英雄志士莫不为此惋惜垂涕,伤心不已。杜甫平生对武侯极为景仰,公元七六0年诗人来到成都后,便拜谒了武侯祠,本诗即作于此时。此二句警策地写出后人对武侯的追念和景仰。句中的英雄,系指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在内,将英雄与武侯联系起来,使武侯在人们心日中的地位更高。此二句具有巨大的概括性,用以赞美忠贞不渝的武侯,赞美为国捐躯的英雄,赞美一切壮志未酬不幸赍志而殁的仁人志士,均十分恰切。

唐代诗人 杜甫 《蜀相》
25.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宋·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追:追念,回想。髭(zī姿):嘴上边的胡须。这几句大意是:回忆青年时代叱咤风云的往事,感叹现在一事无成的自己;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却再也不能染黑我的白胡须。这是辛弃疾晚年的作品,辛弃疾有卓越的文才武略,青年时代就拥军上万,驰骋敌后,以抗金复国为己任;南归后虽做了二十多年地方官,却远离前线。而且受到朝廷猜忌,常被弹劾,后罢官落职,闲居江西二十来年。对此,作者愤愤不平,常在词中吐露悲愤的心曲。这几句诃是他与客人谈到功名时发出的慨叹,概括了一个落魄英雄的毕生遭遇,意境悲凉,感慨深沉。“春风不染白髭须”之句,以形象化的语言反映了一个普遍的哲理,可以抒写怅恨,也可以催人奋进。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鹧鸪天》
26.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宋·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倩(qiàn欠):请人代替自己做。红巾翠袖:女子的装束,这里借指歌女。搵(wàn同):擦。这两句大意是:请什么人帮我把歌女唤来,为我擦一擦英雄泪!男儿有泪不轻弹,英雄而至于落泪,必有非凡的悲痛。可是作者报国无门的深悲巨痛在统治集团中却无人理解,只能到风尘中去寻找知己;但风尘知己又不在身旁,还得请人去“唤取”;而请何人去唤取,又未可知。如此一波三折,就把词人那种无人理解、无人慰藉的悲痛和盘托出。这两句在内心独白中有形象描写,在形象描写中寓内心感伤,意蕴十分深刻,令读者回肠荡气。如果改用平铺直叙的笔法,则将意味索然。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水龙吟》
27.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宋·陆游《鹧鸪天》[家住苍烟]。元:同“原”。造物:古人以为万物都是天创造的,所以称天为“造物”。老却:老去。等闲:平常。这两句大意是:本来就知道老天爷的心肠和人不一样,在他看来,让英雄白白老去像是很平常的事。过两句是牢骚话,用以表现英雄失意的悲愤。陆游因力主抗金,一贬再贬,此时又因“力说张浚用兵”而落职闲居家乡。当时陆游四十余岁,正当盛年,却白白在闲居中消磨岁月,自然产生了“老却英雄”之慨。这首词先写自己在闲居中“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仿佛看破红尘,逍遥自得,结尾处的~两句却将心底的悲愤宣泄无遗。从表面看,这两句意在谴责造物无情,实际上是谴责南宋王朝苟且偷安,无意恢复,以至英雄无用武之地,白白老去。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明眼人一看便知。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鹧鸪天》
28.峨峨赤帻先群辈,喔喔长鸣盖四郊。

宋·陆游《赠老鸡》。赤帻(zé责):红色的头巾,此指鸡冠。喔喔:鸡鸣声。这两句大意是:顶戴高高的红色头巾,模样出类超群,四郊都能听到你那报晓的喔喔长鸣。《尔雅翼》称赞鸡德有五:“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告者,仁也;鸡不失时者,信也。”诗人陆游抓住雄鸡头戴红冠和不失时而鸣的二“德”,描写它的雄姿和它嘹亮的报晓啼声,借以比喻自己超群的英雄气概和强烈的爱国呼号。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赠老鸡》
29.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宋·陆游《黄州》。黄州:今胡北黄冈,位于长江中游,是三国争雄之地。这两句大意是:长江的浪涛声宣泄不尽英雄心中的怅恨,无私的天意使遍地草木都染上了秋色。这首诗写于公元一一七0年。陆游在一一六六年因支持张浚北伐被罢官,在家乡闲居四年。此时,他受命到僻远的夔州(在四川)担任通判,心中的抑郁可知。路过黄州时,诗人追念三国时的英雄人物,感慨自己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写下了这首怀古伤今之作。句中的“英雄”语意双关,既指被长江巨浪淘尽的三国风流人物,更是自指。此时的陆游岁月蹉跎,壮志难酬,自然满腹怅恨;加上秋色满目,江声入耳,更增悲凉不平之气。作者以“天意无私”反村英雄有恨,以“草木秋”烘托人心悲,抒情效果很强。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黄州》
30.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宋·陆游《长歌行》。这两句大意是:国仇还没有报,壮士已经老了,夜晚,匣子里的宝剑发出了不平之声。“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是陆游毕生壮志,可是写这首诗时,陆游已经五十岁,却“金印煌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他独卧成都古寺,悲愤满腔,发出了~的不平之鸣。前一句是实写,直叙悲愤的原因;后一句是虚拟,由于英雄无用武之地,伴随英雄的宝剑也在匣中发出了不平之声。作者的心声,宝剑的鸣声,在这里汇合成一支震撼人心的悲愤交响曲。诗人通过宝剑夜鸣这种浪漫主义的笔法,进一步烘托了自己内心的沉痛和愤怒。在前一年写的《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一诗中,也有“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之句,可以互相参看。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长歌行》
老办法 Copyright (C) 2009-2012 www.laoban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39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