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名言

1.英雄无用武之地。

见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本句大意是:虽是英雄,却没有使用武力的地方。赤壁大战之前,诸葛亮对孙权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说:“今操芟夷大难,略以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后来人们进一步引申其意,常用来比喻空有才智和本领却无处发挥。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司马光 《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
2.英雄儿女各千秋。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3.自古英雄出少年。 书摘
4.英雄是大众说出来的。美国作家 克拉尔德·斯坦利·李
5.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唐·房玄龄《晋书·阮籍传》。竖子:对人的鄙称,犹言“小子”。这两句大意是:时代没有英雄,竞让(刘邦)这小子成了大名。阮籍从洛阳走到成皋,登上广武山,看到楚汉相争时刘邦和项羽打仗时的战场,发出~的感叹,表现出对刘邦的蔑视,暗含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感慨。此二句常被引用讥剌那些没有真实本领,只因偶然的机遇而出了名的人。也可戏称为“山中无老虎,猴子成大王”。

唐朝开国宰相 房玄龄 《晋书·阮籍传》
6.自信是英雄主义的本质。美国作家 爱默生
7.成败何足论?英雄自有真。

清·万邦荣《偶感》。真:指真诚的理想和追求。这两句大意是:何必去计较成败呢?英雄自有真诚的追求。这两句可用以安慰和鼓励失败的英雄,其中的“真”可引申为一种革命的真理,为了追求这种真理,英雄自应有不怕失败、不怕牺牲的精神,就像革命烈士夏明翰说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一样。

清代学者 万邦荣 《偶感》
8.成败论古人,陋识殊未公。

清·沈德潜《咏史》。陋识:狭隘的见识。殊:实在。这两句大意是:以一时的成败评论古人,见识实在狭隘浅薄,不能算为公允。世上没有常胜将军,也没有永无失误的政治家,所以人们常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三国时期,吴主孙权(孙仲谋)坐断东南,统帅三军,赤壁之战曾战败过曹操,连曹操也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刘琮)若豚犬耳。”但在沈德潜看来,未可以一时的成败评论古人,从总体上看,孙权远不如曹操。称不上英雄。他在《咏史》中说:“~。鄙者孙仲谋,降曹拜下风。彼亦豚犬流,乌足称英雄?”

清代诗人 沈德潜 《咏史》
9.功略盘天地,名飞青云上。

唐·李白《赠张相镐二首》其二。功略:功绩谋略。这两句大意是:功绩谋略世上无双,掩盖天地,美名四处传扬,直飞青云之上。可用来赞美功勋卓著、为人颂扬的英雄人物。

唐代诗人 李白 《赠张相镐二首》
10.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晋·陶渊明《咏荆轲》。这两句大意是:头发直竖撑起顶戴的高冠,英雄气概使系冠的带子为之飘动。战国末年,秦国空前强大。燕太子丹为了报秦国欺辱之仇,招来荆轲等壮士行刺王政。荆轲出发前,燕太子丹在易水设宴送行,荆轲~,引吭高歌,大家流涕合唱,场面十分悲壮。此名句在写法上借鉴《史记》“怒发上冲冠”等名句的表现手法,运用夸张的形式,正面描写人物盛怒而又激动不已的英雄形象。“指”,“冲”二字带有很强的动感,使形象生动传神,如在目前。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咏荆轲》
11.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

汉·王粲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壮士、英雄好汉的楷模。

东汉末年文学家 王粲
12.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三国时魏国思想家 刘劭 《人物志·英雄》
13.因循二字,从来误尽英雄。清代文学家 梁章钜
14.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北齐文学家 魏收 《魏书》
15.居世逢乱离,始辨英雄士。明末清初 抗清志士 陈恭尹
老办法 Copyright (C) 2009-2012 www.laoban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39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