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汉初·黄石公《三略》治国之道,在于依靠贤士和民众。信任贤士像信任自己的心腹一样,使用民众,象使用自己的四肢一样。那么制定政令,就不会有所疏漏。一旦有所行动,犹如身体与四肢相随,骨节相互照应,自然天成,妙合无间。强调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于得人与否。
秦末汉初隐士 黄石公 《三略》明·张以宁《过辛稼轩神道》。英雄:指辛弃疾,也泛指南宋主张抗金的爱国志士。元:本来。这两句大意是:主张抗金的爱国志士已经流尽了不能收复中原的沉痛之泪,而皇帝却本来就投有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诗句抒发了对辛弃疾等爱国志士北伐无望,报国无门,空流英雄泪的惋惜,和对南宋最高统治者苟且愉安,不思北伐,误国误民的痛恨。吊古伤怀之情甚浓。两句将“英雄”的壮志与“臣主”的庸碌进行对比,突出了各自不同的立场和感情,使颂英雄之情与谴庸主之意更为浓烈。可化以写在腐朽的朝代,国破家亡之时,统治者与志士仁人对待救国救民的不同态度。
元末明初文学家 张以宁 《过辛稼轩神道》明·张家玉《军中夜感》。裹尸马革:以马革裹尸,指死于战场。汗竹:记事的竹简,这里指史书。这两句大意是:马革裹尸而葬本来就是英雄的归宿,纵然战死沙场,也要在青史上留下美名,百世流芳。两句诗抒写作者抗清的爱国壮志,慷慨豪迈,英气感人。可用来表现为祖国而战,为民族而死,以死国为荣的英勇牺牲精神。
南明抗击清将领 张家玉 《军中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