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水名言

1.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唐·王维《送邢桂州》其一。这两句大意是:日落时,斜阳洒在水面,江湖反光强烈,呈现出一片耀眼的白色;潮水涨起来了,日没水底,光照度明显下降,天地呈现出一片青灰的颜色。诗人以画家对色彩的高度感受力,敏锐地抓住物象在不同光照下的明度变化,把亮白、暗青的色彩状态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来。正因为作者具有细致的观察能力、高度的绘画修养和纯熟的文字工夫,才能一语道出人们经常看到却说不来的色彩变化特点。

唐代诗人 王维 《送邢桂州》
2.春去花无迹,潮归岸有痕。

宋·陈与义《泛舟入前仓》。这两句大意是:春天逝去,鲜花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潮归大海,却在岸上留有沙痕。见岸上沙痕而联想潮涨潮落,并以春去与潮归对举,不仅对仗工稳,而且形象鲜明。可用来描写潮水落去的情景。

宋代诗人 陈与义 《泛舟入前仓》
3.有风方起浪,无潮水自平。

见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十五回。这两句大意是:有了风,水才能掀起波浪;潮水不来,水面自然平静。俗话说“无风不起浪”。风起浪生,风平浪静,这是物理自然。这一普通的自然现象,说明了一个普遍的事理,即世界上任何事情的发生,都必定事出有因;事情的起因弄清了,矛盾解决了,事情也就平息了。可以~说明事出有因的道理。

明代小说家 吴承恩 《西游记》
4.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唐·赵嘏(gǔ古)《钱塘》。这两句大意是:中秋月色,有如浩浩江水,一泻千里;半夜潮声,仿佛十万军马,奔腾前进。这两句诗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着笔,写钱塘江中秋之月色和半夜之潮声。为了突出月色之无所不在,用“一千里”来形容;为了突出潮声之浩大声势,用“十万军”来比喻。境界宏大,气势壮观。这两个数字用得既整饬又极富表现力。可用来写月色和潮水。

唐代文学家 赵嘏 《钱塘》
5.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这两句大意是:春江涨起了潮水,江潮与海面相连相平;从海上跳出的明月,随着海潮一起上升。这两句写长江下游的月夜景色,春江、大海、潮水和明月,构成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一个“生”字赋予明月和潮水以生命力,加强了表达效果。可用来描写潮水上涨、明月初升的雄浑景色。

唐代诗人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6.潮回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唐·徐夤《阙题》。这两句大意是:潮水如倾倒的雪山,在夜色中退回海里去了,远处江边的一叶小舟上,渔夫正在明月朗照下垂钓。这两句写夜间潮回月明、风平浪静之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一种“回文诗”,就是不论顺读还是倒读,都能读得通,而且都协韵律。“回文”也是一种修辞格,它是极力讲求词序有回环往复之趣的一种措辞法。徐夤的这首《阙题》就是一首写海边江畔景物的“回文诗”。它各联顺着读是从夜晚潮回月上直写到天晓红日东升;倒着读则是从白昼之景直写到黑夜之景。无论顺读倒读,写景都很自然,不显斧凿之迹,我们不妨一读:“~。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虹霞海日晴。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唐代诗人 徐夤 《阙题》
7.浙中山色千万状,门外潮声朝暮时。

唐·刘长卿《送陶十赴杭州摄像》。这两句大意是:浙中多山,秀丽的山色千姿百态,门外有潮,澎湃的潮声朝暮可闻。此名句状写渐中一带的山水胜景。上句写姿态万千的山色,下句写朝暮可闻的潮声。诗句直从大处落笔,意境开阔,凝炼含蓄,耐人咀嚼,启人遐想。这种艺术表现上的特色,对今天写作有明显的借鉴意义。

唐代诗人 刘长卿 《送陶十赴杭州摄像》
8.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唐·李白《横江词六首》其四。横江:指横江浦,在今安徽省境内长江西北岸,与东南岸之采石矶相对。浙江:指钱塘江,为观潮胜地,每年八月,钱塘潮水很大。这两句大意是:(横江浦里)波涛滚滚,像接连不断的山峰喷射着白雪汹涌而来,钱塘江八月的潮水哪有这样壮观呢!作者以惊叹的口吻,比喻的手法,对比的方式来表现横江浦潮水的磅礴气势,十分生动。可用来描写潮水。

唐代诗人 李白 《横江词六首》
9.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

唐·白居易《潮》。这两句大意是:每天潮水接连涨落,早潮刚落,晚潮又来,一月三十天之中要这样周而复始地涨落六十次。形容潮汐涨落不息,语言平易,明白如话。可用来描写潮汐的周流情况。

唐代诗人 白居易 《潮》
10.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宋·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二。几许:多少。浑:全。这两句大意是:想要知到潮头到底有多么高,连两岸的青山都全在浪花之中呢!两岸越山映入江底,而潮头却涌出江面,所以潮头仿佛高于越山。诗人以两岸山峰映衬潮水.极言其高,新颍而又不失其真实。可用来写汹涌的潮水。

北宋文学家 苏轼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
11.才见银水动地来,巳将赤岸浮天外。

清·黄景仁《观潮行》。这两句大意是:刚见到银色潮水动地而来,转眼间已将赤色江岸浮在天边了。如果说以“银水”写潮水还是状其色彩,而“动地来”三字则是渲染潮水浩大的声势,因潮水之大而使江岸突然变闻,远接天边,给人以岸浮天外的印象,此景极其壮观。以“赤岸”衬“银水”,以“已将”应“才见”,也很富有表现力。可用来描写大潮涌来的景象。

清代诗人 黄景仁 《观潮行》
12.乍见云涛银置屋涌,俄惊地轴轰雷发。

清·朱彝尊《满江红》[罗刹江空]。乍:起初。云涛:如云的浪涛,此处指翻滚的潮水。俄:顷刻之间。地轴:地球的轴心,此处指地底。这两句大意是:汹捅的潮水奔腾而至,乍一看来,像是银楼桶起,顷刻之间又惊诧地听到地底发出雷鸣。“银屋涌”是视觉感受,写白浪腾空;“轰雷发”是听觉感受,写潮声巨大。诗句运用比喻手法,使得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乍见”和“俄惊”又进一步将客观形象与主观感受浑融为一,较纯客观地描摹物象更为感人。可用来描写涨潮的情形。

清代诗人、词人 朱彝尊 《满江红》
13.潮水涨起时带来的东西退走时便又带了去。英国历史学家 托·富勒
14.早晨来了,和早晨一起来的还有准时的潮水。 苏·库利奇
15.云垂海立涌金鳌,隔岸越山浑不见,水比山高。

清·查慎行《浪淘沙》[龛楮露尻]。涌金鳌:形容潮水卷着漩祸,似有无数金色的巨鳖奔涌。越山:越地的青山。浑:简直。这几句大意是:潮头腾空,似云垂海立;潮水翻滚,如金鳖涌动;隔岸的青山都被遮掩了,潮头比山还要高。潮水如“云垂海立”,似“涌金鳌,想象丰富,形象鲜明,笔法夸张,而又极富有动态感。“水比天高”四字,简洁洗练又自然而然,与苏轼《游金山寺》中“闻道潮头一丈高的句子相比,更显出浪漫主义特色。可用来描写潮头。

清代诗人 查慎行 《浪淘沙》
老办法 Copyright (C) 2009-2012 www.laoban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39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