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句

爱令智昏。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哲学家 培根
小人无朋。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朋党论》
愚公移山。

《列子·汤问》里的一篇文章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 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大力神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比喻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

战国思想家 列子 《列子·汤问》
既往不咎。

春秋·孔子《论语·八佾》。咎(jiù旧):责备。本句大意是:以往的过错,不必再追究责备了。这一句表现了为人处事的宽厚态度,今天仍常引用,但只适用于已经认识并已改正的一般错误。如果是严重错误,或本人犯了错误并未认识,并来改正,仍是应该追究的.这样才能做到“惩前毖后,治病鞭人”。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八佾》
不念旧恶。

春秋·孔子《论语·公冶长》。本句大意是:不计较别人过去的劣迹。这句表现出孔子仁慈、宽容、大度的道德观。只有“不念旧怒”.才能抛开宿怨,一切向前看;只有“不念旧恶”,才能在新的基础上团结起来,搞好事业。可用以形容胸怀开阔豁达,不斤斤计较。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公冶长》
无为而治。

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无为:道家所指顺应自然变化之意;治:治理。顺应自然变化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卫灵公》
过犹不及。

春秋·孔子《论语·先进》。过:过分,办事做过了头。犹:像,如同。不及:赶不上。本句大意是: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不做是一样,是不合适的。相对性还表现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超越了这个限度,就和达不到这个限度一样会导致失败。《荀子·王霸》“过犹不及也,譬之是犹立直木而求其影之枉也”,列宁曾说:真理如果加以夸大,就会荒谬绝伦,说的都是这一道理。可用于对某些容易犯“左”倾毛病者的劝说,或用于告诫好患急性病的人。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先进》
大言不惭。

春秋·孔子《论语·宪问》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宪问》注语。本句大意是:说大话而不感到羞愧。说大话而心安理得,不知羞愧,可见此人喜欢自吹自擂,毫无自知之明。他们的大话只是在口头上说说而已,根本不准备去实践。现在~已成为常用的成语,用以讥讽那些喜欢吹牛而又不知脸红的人。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宪问》
从善如流。

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八年》。从:跟随。善:正确的。如流:如顺流而下,比喻快。本句大意是:听从正确的意见象流水一样快。这句已成习见的成语,在生活中使用率高,比喻能很快地接受别人好的意见,虚心听取他人的批评和建议。

春秋时期史学家,盲人 左丘明 《左传·成公八年》
知恩图报。

得到别人的恩德,要懂得回报与他人。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说苑·复恩》
因时施宜。

汉·班固《汉书·韦贤传》。本句大意是:根据不同的时事,灵活地施行与之相适宜的措施。《汉书·韦赞传》:“汉承亡秦绝学之后,租宗之制~。”社会是在发展的,时代不同,时事也不同,所以治世或处事的措施和方法,也要随之而变化,墨守成规,刻舟求剑,是要不得的。此句也写作“因时制宜”、“随时制宜”、“顺时施宜”的,与此意相同。这句话多用于说明方法、措施的制定要适应于时事的需要。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韦贤传》
笑中有刀。

后晋·刘昫《旧唐书·李义府传》。本句大意是:脸面上堆着笑容,而心中满怀着杀机。《旧唐书·李义府传》载:“义府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既处权要,欲人附已。微忤意者,辄加倾陷。故时人言义府~。”《新唐书》也说他:以柔而害物,号曰“人猫”。李义府将杀机包藏在笑容中。在甜甜的微笑中致人于死地。~四字把他表面和善,内心狠毒的阴谋家形象一笔勾勒出来了。

五代时期历史学家 后晋政治家 刘昫 《旧唐书·李义府传》
有教无类。

见《论语·卫灵公》载孔子语。类:类别,区别。本句大意是:施行教育不分类别,人人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权利。~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具有浓郁的民主色彩。在我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的政治条件下,能够提出~的口号,不分社会地位,不论任何资历,广泛施行教育,的确难能可贵。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卫灵公》
人微言轻。

见宋·苏轼《上文侍中论强盗赏钱书》。本句太意是:地位低下的人,言论主张常常不被重视。此名句一针见血地指出在等级社会中,人所起的作用与其所处的地位成正比。地位越高,说话越起作用,甚至奉为金口玉言,金科玉律;地位低下的人即使有真知灼见,也往往不被承认。《后汉书·孟尝传》“身轻言微”与~意同。现多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地位低,说话没分量.也可用以反映一种不正常的待人态度。

北宋文学家 苏轼 《上文侍中论强盗赏钱书》
兵贵神速。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本句大意是:采取军事行动,最可宝贵的是行动迅速。“兵贵神速”乃千古治军克敌之妙诀。因为只有速度,才能打乱敌人的部署,争取到所需要的时间;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才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在今天,时间就是生命,时问就是效益,尤应重视速度,“兵贵神速”的古训,愈来愈为人们重视。

西晋史学家 陈寿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因材施教。

孔子《论语·为政》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为政》
天不容伪。

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虚伪的言行,天道不容。

北宋文学家 苏轼 《潮州韩文公庙碑》
开卷有益。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益:增益。本句大意是:只要翻开书本就会有所增益。~是人们劝学的常用名句。它肯定读书的重要作用,引导并鼓励人们认真读书学习,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被人奉为绝对真理。进入当代,此句虽仍活在日常口语中,但大多使用者都认为,在各种信息充斥的今天。开卷未必一定有益.读书应该有选择,不健康的书不读.对组成自己知识结构无用的书不读。这是对~的一种修正与发展。

宋代文人 王辟之 《渑水燕谈录》
德才兼备。

宋·许月卿《先天集·人邑道中三首》:“天涵地育王公旦,德备才全范仲淹。”德:品德;才:才能;备:具备。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

宋代文人 许月卿 《先天集·人邑道中三首》
兵不厌诈。

唐·李筌《孙子》注。厌:厌弃。本句大意是:用兵打仗不排斥尽可能多地采用欺骗和迷惑敌人的方法。战争离不开欺骗和假象,所以古来兵家多把战争称为“诡诈之道”、“诡伪之道”。唐人李筌为《孙子·计篇》:“兵者,诡道也”一段文字作注时说“~’,对战争中不厌其多地运用欺骗、迷惑敌人的方法作了高度的概括。从此,~这句话成了军事学中的警句名言,经常为人引用。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曾说:“采用各种欺骗敌人的方法,常能有效地陷敌于判断错误和行动错误的苦境,因而丧失其优势和主动。‘~’,就是指的这件事情。”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
心广体胖。

西汉·戴圣《礼记·大学》。胖(pán盘):安详舒坦。本句大意是:胸襟开阔,身体自然安适舒坦。胸襟开阔,诸事提得起,放得下,不斤斤计较,不自寻烦恼,思想无郁结,新陈代谢顺畅,自然会精神舒泰,身体安适。后也指心情开朗或无所用心,则身体肥胖、壮实。也有说“心宽体胖”或“心广体自宽”的,与此义同。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大学》
教学相长。

西汉·戴圣《礼记·学记》。本句大意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是互相增益、互相促进的关系。本名句阐述“教”与“学”这两个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范畴的辩证关系。名句没有把“教”凌驾于“学”之上,而是把它们相提并论,从一个新颖的角度阐发了深刻的道理,道出了二者关系的实质,具有极强的哲理性,故而成为从古至今信奉不疑的教育原则。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学记》
圣人无常师。唐代文学家 韩愈
妒忌者无爱。 奥斯丁
惩恶而劝善。春秋时期史学家,盲人 左丘明 《左传》
酒多必失言。古罗马诗人 奥维德
不劳则无获。美国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外交家 富兰克林
爱容易轻信。古罗马诗人 奥维德
爱国如饥渴。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知耻近乎勇。

《礼记·中庸》字面意思: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儒家所说的“知耻近乎勇”的勇是勇于改过。这里把羞耻和勇敢等同起来,意思是要人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夸耀的品质。是对知羞改过的人的这种行为的赞赏。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礼记·中庸》
人生似朝菌。

朝菌:某些朝生暮死的菌类植物。借喻生命极为短暂

唐代诗人 寒山
祸生于懈慢。

春秋·邓析子《邓析子·转辞篇》。懈慢:懈怠,松弛。本句大意是:人的思想一松懈,一怠慢,便会产生祸患。人们思想懈怠,办事漫不经心,就易于出事故,捅漏子,造成祸端。本句可用于告诫人们工作要认真,办事要谨慎。

春秋思想家 邓析子 《邓析子·转辞篇》
知子莫若父。

春秋·管仲《管子·大匡》。本句大意是: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儿子的了。《管子·大匡》说:“~,知臣莫若君。”这是两句古语,《国语·晋语七》作“择臣莫若君,择子莫若父”,(左传·昭公十年》作“择子莫若父,择臣莫若君”,《战国策·赵策二》则作“选子莫若父,论臣莫若君”。现在人们还常用“知子莫如父”这句成语幕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切了解。

春秋时期政治家,史称管子 管仲 《管子·大匡》
闻一以知十。

春秋·孔子《论语·公冶长》。闻:听到。本句大意是:真正会学习的人,应该是听到一就知道十。这是孔子与他的学生子贡一段对话的内容。孔子向子贡说:“你和颜回比,谁学得更好?”于贡回答说:“我哪里敢和颜回相比?颜回听到一就可以知道十,而我听到一仅仅知道二而已。”这段话的目的在于强调学习中应贯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灵活的原则,反对死记硬背,机械照搬。这种发挥学习者主观能动性以增强教育效果的原则,是行之有效的正确原则。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公冶长》
欲速则不达。

春秋·孔子《论语·子路》。速:快,指很快取得成效。则:就。然:到。本句大意是:光图快就达不到目的。孔子的学生子路曾向孔子请教治理莒父的办法,孔子回答说: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计较小利;急于求成则达不到目的,计较小利则成不了大事。事物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和一定的过程,并不以人的主观愿望而改变。如果违背了这种规律而急功近利,那么是注定达不到目的的。可用于规劝急于求成者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子路》
安步以当车。

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本句大意是:缓步而行,当作做车。原文此句所在的一段为:“晚食以当肉,~,无罪以当贵,清净贞正以自虞。”是教育人要知足,不要贪求功名利禄。古代贵族出必乘车,所以用~形容安贫乐道。现在多仅甩其字面的意思,形容在自愿或不得已的情况下,以步行代替坐车。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战国策·齐策四》
后来者居上。

汉·司马迁《史记·汲黯列传》。本句大意是:后来的人超过了先前的人。这本是大臣汲黯对汉武帝说的一句话。汲黯反对任用张汤一类酷吏,然而,这些人很快便荣升高位。汲黯不满,进谏武帝说:“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皇帝陛下用人就好像是堆柴禾,先来的在下边,后来的反倒在上边;而其本意却是指新人提拔太快,职位反而在旧有的人之上。这句话说得很形象,也很生动,后人便经常引用,但引用的角度变了。它不是用来表示不满和反对后来者超越前人,相反,却成了赞许、支持与肯定后来者超越前人的俗语。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汲黯列传》
民以食为天。

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指最重要,最根本的依靠。此句又作“民以食为天”(见班固《汉书·郦食其传》),本句大意是:老百姓把吃饭作为最要紧的事。活着就得吃饭,食物是维持人们生命的最重要、最根本的生活资料,须臾不可缺少,故此句把它喻为天。可供强调农业生产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时引用,也可用于说明饮食对于人的重要性。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怒发上冲冠。

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本句大意是:气得头发都直竖起来,简直要把帽子都冲掉了。这是司马迁记载的“完壁归赵”故事中的一个片断。赵国得到了和氏壁,秦诈称愿以十五城换璧。慑于秦的淫威,赵国使蔺相如持壁出使秦国。相如见秦王得璧而无意予城,诈称璧有瑕疵,要指给秦王看。然后持壁退到宫柱前,~,秦王怕撞碎玉璧,只好让步。此句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人的盛怒,与“头发上指”有异曲同工之妙,成为后世表现盛怒的习用词语,并逐渐演化成“怒发冲冠”的成语,在诗词和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学不可以已。

见《荀子·劝学》。已:停止。本句大意是:学习不能够间断,应当持之以恒。学习,是一个连续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自有其严整的内在逻辑。因此,学习是不能够间间断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荀子提出的~,是一条很重要的教育原则。它指出了教育与学习的规律,具有格言意义,因而流传甚久甚广,至今为人们所常用。

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劝学》
读书贵精熟。

明·胡居仁《居业录·学问》。本句大意是:读书以精读、熟读为难能。该名句强调读书以精熟为贵,反对贪多不化。读书以精熟为贵,是古人读书经验的总结,生吞活剥、一目十行的读书方法,不可能理解书中的要义,因而不可能化为技能,也不可能付之实践。因此,“精”读虽然数量少,“熟”读虽然用时多,却是最有效的读书法。此句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容易言之于口,故常为世人所称引。

明代理学家 胡居仁 《居业录·学问》
贪多嚼不拦。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襄敏公元宵失子》。本句大意是:贪图吃得多,往往嚼不碎。《二刻拍案惊奇·襄敏公元宵失子》载:一个贼为得到更多的钱财,拐骗了人家一个孩子,可是不便带走,中途又只好丢掉了。众贼道:“而今孩子何在?正是~了。”后多用来比喻一味追求数量,质量则受到影响,劝人要量力而行;还常用在学习上,说明学习知识不可一味求多,以免影响消化接受。

明代文学家 凌濛初 《二刻拍案惊奇·襄敏公元宵失子》
单丝不成线。

明·施耐庵《水浒》第一百〇八回。本句大意是:单股的丝缕不能制成线。此句比喻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即一个人的力量不如集体的力量。可用于说明团结一致,同心同德,才能办好事情的道理。

元末明初文学家 施耐庵 《水浒传》
疾风知劲草。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霸传》。疾:猛烈。本句大意是。其有经过猛烈的大风,才能知道什幺样的草是最强劲的。~原是议光武帝刘秀赞誉王霸的话。“光武谓霸日:‘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后世用以比喻只有经过危难或战乱的严酷考验,才能识别出谁的意志坚强,谁是忠诚可靠者。唐太奈李世民《赠萧瑀》诗云:“~,板荡识诚臣。”意谓经历动乱之世,才能分辨出谁是忠臣。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王霸传》
贵人多忘事。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这是刘姥姥为了给女婿在贾府谋个差事,请托贾府的管家周瑞媳妇从中说情。可是周瑞媳妇己经认不得刘姥姥了,刘姥姥就奉迎地说:“你老是‘贵人多忘事’了,那里还认得我们?”~是一句口头俗语,现在还在使用,但奉承的意思少了,讽刺的意味多了,多用于揶揄把别人忘掉或把别人请托的事忘掉了的人。

清代满族小说家 曹雪芹 《红楼梦》
妻贤夫祸少。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八回。本句大意是:妻子贤惠船使丈夫少遭灾祸。这是酸风姐向贾珍的妻子尤氏撒泼时引的两句古语:“~,表壮不如里壮”,讽刺尤氏不贤良,无能耐.管不住丈夫在外眠花宿柳,使贾珍,贾链兄弟在外闹出事来。现在可赋予这句话新的内涌:贤惠的妻子能及时提醒、规劝、帮助丈夫,使丈夫少犯错误。

清代满族小说家 曹雪芹 《红楼梦》
树倒猢狲散。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三回。本句大意是:树倒了,树上的猴子也就各奔东西了。本句多含贬义,比喻为首的人垮了台,跟随他的人也就一哄而散了。现在多用来说明为首的人或集团倒台后,依附他(它)的人或势力也随之土崩瓦解。

清代满族小说家 曹雪芹 《红楼梦》
人去不中留。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六回。不中(zhòng众)留:留不住。这句大意是:人要离开,留也留不住。人各有志,不能相强。当一个人执意要离开的时候,不必硬劝他留下来,这句多用于表示人的去留不能强求。

清代满族小说家 曹雪芹 《红楼梦》
法不传六耳。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指极端秘密,不能让第三者知道。一个人有两只耳朵 两个人四只,不传六耳就是不能叫第三个人知道。

清代满族文学家 文康 《儿女英雄传》
打蛇打七寸。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四回。七寸:从蛇头向下七寸的地方,是蛇的心脏所在,引申为致命处。本句大意是,打蛇要打最要害的七寸部位,方可一举奏效。捕蛇时,要对准蛇的要害部位去打,方可一举奏效;否则受了伤的蛇会给人带来更大的危险。所谓“断蛇不死,刺虎不毙,其伤人则愈多”(见宋·苏轼《续欧阳子朋党论》),就是这个道理。在政治、军事斗争中,也可普遍使用这条规律,那就是要抓住敌人的要害,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以此句说明要打击敌人的要害部位是很恰切的。

清代小说家 吴敬梓 《儒林外史》
读书要玩味。

宋·程颢《遗书》。本句大意是:读书要反复咀嚼体味。此条阐明读书的方法。认为只“读”而不“品”(玩味),便不可能理解书中要义。可见读书最忌一目十行,不求甚解。~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之一,至今仍可惜鉴。

宋代教育家 程颢 《遗书》
人定兮胜天。

宋·刘过《襄阳歌》。本句大意是:人要与自然作斗争,而且一定可以征服自然。在中国哲学史上有思孟学派的“天人合一“的唯心主义观点与荀况的“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观点之争。荀子反对“天命”说,并且提出了“戡天”即征服自然的光辉思想。他说:与其尊崇天的伟大而思慕它,不如把天作为物质看待来制服它。刘过说的~即荀子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人定胜天”的思想已成为人类与自然作斗争,勇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为人类造福的强大的精抻武器。

南宋文学家 刘过 《襄阳歌》
用心莫如直。

唐·李翱《答朱载言书》为人应正直

唐代思想家,文学家 李翱 《答朱载言书》
时光速流电。

唐·李白《赠汉阳》。本句天意是:时光急逝,像流光闪电一样迅速。此名句以一个浓缩句表现作者对时光的感叹,反映诗人的惜时之情。在现实生话中,时间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而又无时不在的无形无象的东西。它主宰着万物成长的命运,与人生关系极为密切。因此,它成为从生活到文学创作中人们最关心的对象之一,对于这一抽象的东西,人们习惯以具体的形象加以表现,这样可以增强直观性与诗文的形象性,更便于说理,更易于抒情,更容易为人接受。~即采用了比喻的手法,通过人们对闪电稍纵即逝的具体体验来感受时光的瞬间即逝,不失为一个巧妙的比喻。另外,此句句式新颖,使诗句不但蕴涵增大,而且富有新意,给人以形式上的美感。

唐代诗人 李白 《赠汉阳》
板荡识诚臣。

唐·吴兢《贞观政要·忠义》。板荡:《板》、《荡》是《诗经·大雅》中的两篇。讥刺周厉王无道,败坏了国家。后以“板荡”代指政局变乱,社会动荡。诚臣:真诚为国的臣子。本句大意是:只有在臣家动荡变乱的危难时刻,才能识别出谁是真诚为国的忠臣。表述在危难时刻才能识别人的时候,可借用此句。后人还常用“天下板荡”来形容国事动荡,战乱不息。

唐代史学家 吴兢 《贞观政要·忠义》
苛政猛于虎。

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下》。苛政:烦苛的政令,繁重的赋税。本句大意是:苛酷的政令,繁重的赋税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札记·檀弓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于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日:‘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日:‘小子识之:~也。’”本句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人祸比虎患更为残酷,形象而深刻地揭示出苛政吃人的本质,语浅深,已成脍炙人口的成语,两千年来传酒衰。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檀弓下》
苛政猛于虎。

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下》引孔子语苛统治者的苛刻统治比吃人的老虎还要凶恶暴虐。政,指统治阶级对人民进行残酷压迫剥削的统治,包括政令、赋税等。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礼记·檀弓下》
银样镴枪头。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镴(Ia辣):是一种铅锡合金,色似银,亮而软。本句大意是:外表是银子做的,实际是镶做的枪头。~比喻中看不中用。后人用此语来比喻虚有其表,其实无用、无能的人或物。

元代杂剧作家 王实甫 《西厢记》
食色,性也。

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上》。食:食欲。色:性欲。本句大意是:食欲和性欲,这是人的本性。食欲和性欲,是人的生理需求,谁也不可避免,所以说是人的本性。虽然有时人为了更高的道德追求和事业追求,可以从意志上压抑和控制食欲和性欲,但这并不说明人本身没有这种需求。我们可以用这两句阐述食欲和性欲是人的本性,还可以用来引申说明社会应该创造条件,遵循一定的原则,合理地满足人的这种本性要求,还可以用来引申表明人的意志坚强,能够为了更高的道德和理想,抑制和克服这种本性的需求。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告子上》
活着就有希望。英国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理论物理学家 霍金
志,气之帅也。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以天下为己任。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新五代史》
饮水者怀其源。南北朝文学家 庚信
迅雷不及掩耳。唐朝开国宰相 房玄龄 《晋书》
贤母使子贤也。西汉学者 韩婴 《韩诗外传》
态度决定一切。 米卢
热门名言

1.幸福的名言

2.友情的名言

3.法制的名言

4.年轻的名言

5.善的名言

6.酒的名言

热门经典语录

1.柏拉图的经典语录

2.李煜的经典语录

3.居里夫人的经典语录

4.爱因斯坦的经典语录

5.培根的经典语录

6.华兹华斯的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