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文说》。万斛(hū壶):极言其多。斛,量器名,古以十斗为一斛,后以五斗为一斛。滔滔汩汩(gū股):大水漫流的样子。虽:即使。这几句大意是:我写文章就像万斛泉源,不选择地形便从地下涌出,在平地滚滚漫流,即使一日奔腾千里便也不为难。这是苏轼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和形容自己的艺术风格。一说自已文思泉涌,不可遏制;一说自己艺术风格自由蠢迈,挥洒自如。两句既生动形象,又具体贴切;既是对苏轼创作最恰当的评语,也可借以评论其他文思敏捷,才气纵横,变化自如,文风类似苏轼的文学家。
北宋文学家 苏轼 《文说》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俪:对偶。采:辞采。百字:五言诗二十句,指全篇。这几句大意是:讲究全篇的对偶辞采,争取一句的奇特警策;在情景上一定尽力刻画形貌,在用辞上一定尽力要求新颖。《文心雕龙·明诗》是专题论诗的。它分别论述了各代的诗,指出了各代诗的特点及其优点、弱点,不乏精辟的见解。~讲的是南朝刘宋初期的诗风特点:讲究对偶,讲究辞采,刻画细致,用辞新颖.对东晋的诗风既有继承又有革新。特别是“俪采”二句对讲究骈俪辞采的诗风作了典型的概括,因此常被人们征引。
南北朝文学理论家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唐·李德裕《文章论》。气:气势。贯:连贯。英词丽藻(zǎo早):华丽的辞藻。藻,诗文中工巧的词语称为辞藻。缀:连。璞(pú葡):束经雕琢的美玉或蕴含美玉的石块。这几句大意是:写文章气势不能不连贯;如果不连贯,即使有华丽的辞藻,也像连申起来的零星珠玉,不能成为完整的宝石了。这几句以“编珠缀玉”祁“全璞之宝”作对照性的比喻,说明写文章应有通贯全文的气势,使文章中心明确,脉络清晰,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否则即使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辞藻,也不能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这是经验之谈。我们在写文章以前,必须有谋篇布局的总体构思,有通贯全文的主线和脉络,使文章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切不可光在搜集辞藻上下工夫。
唐朝政治家、诗人 李德裕 《文章论》唐·刘知几《史通·叙事》。这两句大意是:语言浅近而主旨远大,文辞浅近而意义深长。这两句要求叙事性的作品语言浅近,含意深长,使读者“望表而知里”,举一而反三,对今天的创作仍有指导意义。
唐代史学家 刘知几 《史通·叙事》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吐纳:偏义复词,指吐,发出。眉睫(jié节):眼毛,指眼前。这几句大意是:(创作活动进入艺术构思时,想象飞翔得很远)默默地聚精会神地思考,思绪可上接千年前的生活;悄然转动眼神,视线好像看副万里外的景物;吟咏之间,发出了珠圆玉润的声音;凝思之际,眼前就呈现出风云变幻的景象。这几句讲创作构思时,想象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飞越千载,神游万里,任意翱翔,随心驰骋。想象飞腾起来了,各种念头会随之而来,这时就会出现文思泉涌的现象。
南北朝文学理论家 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