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的名言

61.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这两句大意是:一想到登山,作家的感情就倾注到高山之中;一想到观海,作家的情意就洋溢于大海之间。在文学创作对程中,神思起着重要作用。创作构思时的想象,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不受客观事物实际形态的制约,任意翱翔,浮想联翩,作家能移把自己思想感情融入于被想象的事物中,“……”。这两句常引来说明神思、想象在文学创作活动中的重要性,也可用来形容某人文思敏捷,灵感丰富,才情横溢。

南北朝文学理论家 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
62.但写真情并实境,任他埋没与流传。

明·都穆《学诗诗》其三。但:仅,只是。他:指写成的作品。这两句大意是:只是抒发真实的感情,描写实际的境况,不管这些作品是被历史埋没还是能够流传后世。作者认为创作对应只考虑如何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描写自然真实的生活,不应过分追求语言技巧以取悦后世。实际上,只要反映了真实感情和实际生话,自然不会湮设。

明代藏书家 都穆 《学诗诗》
63.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金·元好问《论诗绝句》其十一。眼处:指作家眼睛所触及到的景物。暗中摸索:指不接触实际生活,凭空虚拟。这两句大意是:作家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欣赏景物,激发出内心的诗情,自然能写出入神的诗句;倘若不击接触生活,一味暗中摸索,闭门觅句,那样写出来的诗总没有真情实感,缺乏感人的魅力。这两句说明诗歌来源于生活,而不是作家头脑里虚构出来的,闭门造车,剽窃模拟断然写不出好诗来。当时的江西诗派标榜学习杜甫,却不学习杜甫的深人生活,只是学习杜甫诗歌中的个别字句,恰恰是舍本求末,得其皮毛而遗其精髓。~两句针对时弊说明了文学理论上一个重要原则,对诗歌和一切文学创作都有指导意义。

金末元初诗人、史学家 元好问 《论诗绝句》
64.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见唐·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一这两句大意是:一只振翅高飞的白鹤排云而上,直冲碧蓝的晴空,飞抵九霄。那矫健凌厉、冲天高飞的雄姿激发了诗人的灵感,诗人的诗情仿佛步着白鹤排云而上的轨迹,飞入了一个极其广阔的境界。这首诗全文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月胜春朝。~。”诗人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观念,抒发了自己对秋天秋色与众不同的感受,唱出一支充满奋发昂扬精神的秋之歌,开辟了一个新的诗境,令读者耳目一新。这两句可用来表现因景而生的磅礴诗情。

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 《秋词二首》
65.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见宋·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亡逋(bū哺):逃犯。摹:描绘。这两句大意是:作诗时应当像火急地追捕逃犯那样,紧紧地追踪着稍纵即逝的诗思,因为奔涌的诗情一旦失去后,就再也难以用最佳的诗句描摹出美好的景色来。这两句以形象贴切的精妙比喻,阐述了我们今天称之为“创作冲动”的情景。这既是诗人的经验之谈,也说出了诗人、作家们常有的共同感受,因为大凡从事创作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有时,虽长时间苦思冥想、搜索枯肠,但一个理想的词句也得不到。而有时,则会突然文思如泉,心中充满灵感。这时,却不及时把偶然涌起的思绪和得到的妙句写下来,那么一且创作冲动冷却之后,灵感的火花也随之转瞬即熄,再也难以寻觅。本名句可供引用强调作家、诗人在文思、诗情涌至时应立即创作,也可供论述创作冲动时引用。

北宋文学家 苏轼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66.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见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四。天然:自然。豪华:指华美的辞藻。这两句大意是:一句出自天然的话能使人感到万古常新,摒弃了豪华之气方显出真实淳美的风格。陶渊明作诗一贯追求平淡自然,朴实真淳。后人评价陶渊明的诗,也大多赞美其摒弃雕琢、纯任自然的风格。这里元好问极力肯定陶诗的“天然”、“真纯”,并誉之为“万古新”,既是对陶诗的高度赞美,也表达了他祟尚自然,反对雕琢的艺术主张。可供论述文艺创作贵自然时日引用,也可用以评价其它朴实自然、清新淳美的诗文作品。

金末元初诗人、史学家 元好问 《论诗三十首》
67.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唐代诗僧 皎然
68.学诗者不可忽略古人,亦不可附会古人。

清·叶燮《原诗》外篇下。附会:牵强地依附、凄和。这两句大意是:学诗的人既不能忽视古人的经验,也不能牵强生硬地依附古人。这两句辩证地指出了文学创作中学习古人的正确原则,可供论述对于前人的创作经验既不能全盘否定,不加继承和借鉴,又不能亦步亦趋,机械地搬用模仿。

清初诗论家 叶燮 《原诗》
69.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卷怀。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养气》。意得:指文思涌现。命笔:执笔写作。理伏:指文思阻塞。投笔:掷笔。卷:收。这两句大意是:文思涌现就舒展情怀执笔书写,文思阻薯就收起情思放下笔来。要写出好的作品,不仅要有创作的愿望,更需要有灵感,有冲动。光凭冥思苦想,是写不出好文章的。所以刘勰主张文思畅达时就命笔行文,文思枯竭时就干脆投笔卷怀,不要硬去搜索枯肠。这种见解是可取的。

南北朝文学理论家 刘勰 《文心雕龙·养气》
70.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一》。这几句大意是:古人写诗,贵在含蓄,意不外现。使人涵泳品味,才能理解它的深刻含义。诗贵含蓄不尚浅露,是我国古代传统的诗歌主张。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浅词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曾巩《元丰类稿》:“诗当使一览无遗,语尽而意不穷”,严羽《沧浪诗话》:“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袁枚《随园诗话》卷四:“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说的都是这个意思。它是诗人创作经验的总结,永远值得学习。

北宋文人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一》
71.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诗大序》。志之所之:前一“之”,为助词,的;后一“之”为动词,到。这几句大意是:诗是表现作者志向的。在心里称为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形成诗。这几句是对《尚书》“诗言志”的阐发。作者认为,诗是志向的表现,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映,这种文学观是可取的。

《诗大序》 《诗大序》
72.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

清·叶燮《原诗·外篇上》,心声:指真情实感。违心:违背作者真实的思想感情。这几句大意是:诗歌是表现作者真情实感的,不能违背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作诗,违背了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也写不出诗来。诗文创作应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一味地矫揉造作,无病呻吟,那么即使是语言再华丽,技巧再高超,作品仍是苍白无力的,不能感染读者。可见这儿句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创作原则,可供引用论述文学创作要表现作者真实的思想感情。

清初诗论家 叶燮 《原诗·外篇上》
73.作诗切忌议论,此最易近腐,近絮,近学究。

清·方末树《昭味詹占》卷一腐:陈腐。絮:絮叨,罗嗦。学究:迂腐浅陋的读书人。这几句大意是:作诗最忌讳直接议论。这样僦最容易流于迂腐,流于絮叨,流于浅陋的书呆子气.诗贵含蓄曲折,在诗中直接议论,直接表达作者的见解,是作诗的大忌。

清代诗人 方末树 《昭味詹占》
74.富于材积,领会神情,临景结构,不仿形迹。

明·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这几句大意是:积累丰富的创作素材,领会其精神意境,面对现实景象来谋篇布局,不模仿别人作品的形迹。这几句话内容丰富,从深入生活到理解生活,从材料积累到谋篇布局、刻意创新,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创作时可作借鉴。

明代文人 何景明 《与李空同论诗书》
75.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

汉·王充《论衡·自纪篇》。世:社会。补:益。这几句大意是:对社会有用的,创作百篇也没有害处;对社会无用的,写一章也没有好处。以现在的观点看,作者的这个论断未免有点偏颇,因为对文学创作不必采用实用主义态度,要求所有的作品全都为现实所用,但考虑到作者提出这个论断时,正当铺排辞藻、润色鸿业的宫廷文学——汉赋风行天下的时候,这个论断在当时还是很有意义的。可供论述文艺创作要尽可能地为社会现实服务时引用。

东汉哲学家 王充 《论衡·自纪篇》
老办法 Copyright (C) 2009-2012 www.laoban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39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