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的名言

3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来自于王阳明的王门四句教,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明代文学家 王阳明
32.假设善恶是可以判断的,那么明辨是非的前提就是发展智力,增广见识。中国当代作家 王小波
33.教育的最终目的为明辨善恶及真伪,并使人倾向于善与真,排斥恶与伪。英国作家 塞·约翰生
34.闻一善言,见一善事,行之惟恐不及;闻一恶言,见一恶事,远之惟恐不速。

唐·马总《意林》引《物理论》。闻:听到。善言:有益的话。不及:不及时。远之:远远地避开它。这几句大意是:听到一句有益的话,看见一件好事,照着做还只怕不及时;听到一句坏话,看见一件坏事,远远地避开它还只怕行动不快。每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看见好人好事,自然应该学习效法,“行之惟恐不及”。而看到坏人坏事,则应该自觉地抵制或勇敢地站出来与之斗争,决不能明哲保身,听之任之或避开了事,这才符合今天的道德标准。对坏人坏事切不可支持、怂恿,更不能助纣为虐、为虎作伥。这几句可供劝勉青少年趋善戒恶时借鉴。

唐代文人 马总 《意林》
35.明镜所以鉴形者也,有妍蚩刚见之于外;往事所以鉴心者也,有善恶则省之于内。

唐·张九龄《进千秋节金镜录表》。鉴:照。妍(yán研)蛊(chī吃):美丑。省(xǐng醒):察看。这几句大意是:明镜是用来照人的形体的,美和丑能够显示于外面;往事是用来照人的内心的,善和恶都能在内心深处得到反省。~谈借鉴的重要性。在作者看来,人简借鉴子明镜,以了解自己的外貌,保持健美,修饰丑容;人也须借鉴于历史,来检查、反省自已,以存善去恶,成为至人。但人们往往重视借鉴明镜,不重视借鉴历史,这是人们重视现象、不重视本质的表现。可以此说明重视借鉴历史的重要性。

唐代开元尚书丞相,诗人 张九龄 《进千秋节金镜录表》
36.黝黯的苍空中。仿佛正有两只眼睛,在默默地查看人间的善良与罪恶,一丝也不会错过。武侠小说家 古龙 《孤星传》
37.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洪应明,明朝道人 洪自诚
38.人们以为品德善恶的表露,是出于明显的行动;却不知在自己不知不觉之间已泄露出了自己的品格。美国作家 爱默生
39.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 莎士比亚
40.政治、军事、外交都是没有善恶是非的,只有利害关系。怎么临时处理,要懂得应变。但是要注意,虽然没有善恶是非,都还是有因果的。国学大师,诗人 南怀瑾
41.人生就像是一匹用善恶的丝线交错成的布;我们的善行必须受我们过去过失的鞭挞,才不会过分趾高气扬;我们的罪恶又赖我们的善行把它们掩盖,才不会完全绝望。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 莎士比亚
42.他想把胸中的感念告诉对方:我们的心不是石头。石头也迟早会粉身碎骨,面目全非。但心不会崩毁。对于那种无形的东西——无论善还是恶——我们完全可以互相传达。日本小说家 村上春树 《神的孩子全跳舞》
43.既冷静又保持关切,之后我尽量这样去做。许多事不是表面那么简单,那么善恶分明,不是义愤地指责可以解决问题的。那些在开始排斥、甚至有可能打击我们的人,也要给他(她)说话的机会。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记者 柴静
44.金庸能卖,全在于大伙儿活的太累,很多人活的还有些窝囊,所以,愿意暂时停停脑子,做一把文字头部按摩,能无端生些豪气,跟着感受一道善恶是非终有抱这一古老的中国便宜话,第二天去受罪还能怀着点的希望。当代作家 王朔
45.想找一个完全”善”的人是不可能的。善与恶总是在每个人的内心里斗争着,我想没有一个人是完完全全是”善”的。事实上,只有当内心斗争打败了“恶”,这个人才是善的。而即使是好人,说不定也会突然改变方向。日本知名动画导演、动画师及漫画家 宫崎骏
老办法 Copyright (C) 2009-2012 www.laoban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39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