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的名言

31.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宋·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这几句大意是:傍晚时分,斜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蓝的天空与秋水相连,芳草向远处伸展,一直伸展到连夕阳也映照不到的天边。作者在这几句词中主要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羁旅思乡的心情。“芳草”是一种蕴蓄着丰富内涵的艺术形象,作者对它寄予着深情,然而芳草却是那么“无情”,“更在斜阳外”。以如此委曲婉转的文字抒发思乡之情,是很有特色的。可用来描写傍晚夕阳西下、水天相接的景色,也可以用后两句抒写思乡或怀人的心情。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 《苏幕遮》
32.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本异竹,垂阴相荫。

唐·元结《右溪记》。清流:指清澈的右溪溪水。右溪在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城西。洄:水流回转,即打漩儿。悬:指水触石上,激起浪花又悬落下来。这几句大意是:清澈的右溪流水触到岸边的怪石上。溪水急速地打着漩儿.溅起的浪花悬空落下,又激荡地向前奔注。两岸长满了绿树翠竹,高低参差,树荫互相垂覆。《右溪记》是唐代写作较早的一篇山水小品。~写右溪清流激石,岸边竹树掩映的情况,景物如画。写山水游记可资借鉴。

唐代文学家 元结 《右溪记》
33.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论:此处是写的意思。循声:顺着声音。貌:样子,此指山水的形貌.节候:节令物候。披文:阅读文辞。见时:感受到时令的特点。这几句大意是:说到山水,就能使读者仿佛可以顺着声音看到山光水色的样子;说到节令物候,就能使读者在阅读时似乎可以感受到所写时令的寒暖特点。这几句可供引用论述在创作写景状物的篇章时,要尽可能地描写得细致准确,形象逼真,要能使读者阅读时仿佛可以身临其境。也可引用形容某些作品描写精彩,生动传神。

南北朝文学理论家 刘勰 《文心雕龙·辨骚》
34.山色四时碧,溪声七里清;严陵爱此景,下视汉公卿。

唐·王贞白《题严陵钓台》。严陵:严光,字子陵,少有高名,曾与汉光武帝刘秀同学。光武帝即位,严光变易姓名,隐居不出。光武思其贤,令人寻访,报奏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光武知是严光,备车遣使,再三召请,才至洛阳见光武帝。帝请他辅佐治国,并面授谏议大夫高官,他不接受,仍回富春山隐居,继续过耕钓生活。其耕钓处――严子陵钓台,在今浙江省庐县西十八公里处富春江北岸的富春山上。下视:轻视。这几句大意是:山色一年四季一片碧青,七里山路上到处可以听到清心悦耳的溪水声,当年严子陵喜爱这儿的风景,汉代的高官厚禄他都不上心。~四句,前二句写钓台周围的秀丽景物,山色溪声,赏心悦目;后二句写严光酷爱富春山水,视爵禄如敝履,拒不接受光武帝所赐高官,只愿“此身长住画图中”,耕田钓鱼,终老泉林。今日,严子陵钓台已成游览胜地,国内外游客不绝于途。

唐末五代十国诗人 王贞白 《题严陵钓台》
35.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东晋末年诗人 谢灵运
36.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也?眉眼盈盈处。

宋·王观《卜算子》[水是眼波横]。这两句大意是:水,像姑娘的眼波一样横流;山,像姑娘的眉峰一样耸起。此名句设喻新颖别致。此前,古人常用水波比喻人的眼睛的明亮清澈,用山峰比喻眉毛的攒聚匀净。如李白《长相思》:“昔日横渡目,今作流泪泉。”晏几道《菩萨蛮》:“堪恨一横波,恼人情绪多。”都说人眼的美丽,状如一横秋水。此用法至今屡见不鲜。但本词却反过来以女子的眉眼比喻秀色迷人的山水,赋予客观景色以主观色彩,生动活泼,欢快轻盈。可供描写秀丽山水时借用。

宋代词人 王观 《卜算子》
37.高者千仞、多奇形异势,自非烟褰雨霁,不辨见此远山矣。

见北朝·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引袁山松《宜都山川记》。仞:古时以八尺(一说七尺)为一仞。烟褰(qiān千):云烟卷起,指烟消云散。褰:把衣服提起来。雨霁:(jì季):雨过天晴。这几句大意是:(山峰)高的可达千丈,多呈奇异的形状和态势,倘若不是云烟消散、雨过天睛。就辨认不出这远山来。是袁山松在《宜都山川记》中关于长江三峡南岸山峰的描写:“江北多连山,登之望江南诸山,数十百里,莫识其名。~。余尝往返十许过,正可再见远峰耳。”三峡两岸,悬崖险绝,壁立千仞,而且时常云雨弥漫,隐天蔽日,倘若不是登在山峰高处,又值晴朗天气,是很难看清峡岸山峰的全貌的。袁山松所以有如此生动的描写,是他往返三峡十多次并亲自登临江北高山,才得以看清南岸远峰的景象。这生动地说明了没有实地考察、亲身感受,单靠凭空臆想,绝然写不出真实生动的山水游记来。

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
38.胸中无三万卷书,眼中无天下奇山水,未必能文;纵文亦儿女语耳。 郑志鸿
39.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 《陋室铭》
40.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
41.清泠之状与目谋。漕漕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唐·柳宗元《钴姆潭西小丘记》。清泠(líng零):指天宇的清澈明静。谋:二人相议为谋,此指默契融合。滢滢(yíng营):泉水声。悠然:悠闲。虚:指空灵、淡泊的境界。神:神思。渊然:深邃的样子。心:心神。这几句大意是:清澈明净的天色与眼睛默契融合,清脆悦耳的泉声与耳朵默契融合,悠闲空灵的境界与神思默契融合,深邃幽静的气氛与心灵默契融合。这是柳宗元著名的《永州八记》之一《小丘记》中的一段精妙文字,写作者喜得并整治小丘之后,在游丘时所领略到的佳趣。作者把天色、水声,空灵的境界、幽静的气氛都赋以灵性,予以人格化,使之与作者的耳目心神默契会合,写出一种物我交融,难以言状的奥妙境界。柳宗元是山水游记之集大成者,他不是一般地模山范水,而总是赋山水以灵性,融感情于自然,把大自然的奇山丽水写得极富情趣,这种写作方法很值得学习。

唐朝文学家 柳宗元 《钴姆潭西小丘记》
42.凡是勤奋不怠者必定有所成就,出人头地。即使出家的和尚,息迹岩穴,徜徉于山水之间,也有一番精进的功夫要做。
43.东边有路,西边有路,心窄无路。名也一回,利也一回,有去无回。醒时一笑,梦时一笑,开口常笑。岁月无情,山水无情,无数无情.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沧州市佛教协会会长。 延参法师
44.深秋红叶似云,山间流水如泉。又走进了秀美的峨眉,深秋季节,缓缓拾阶而上,满山红叶似火,耳听山间流水清唱,云海渺渺处一缕佛光,自然的风光与浓郁的佛教气息,让这片原本就美不胜收的山水更呈现出一片宁静与祥和。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沧州市佛教协会会长 延参法师
45.就人生而言,应平衡于山、水之间。水边给人喜悦,山地给人安慰。水边让我们感知世界无常,山地让我们领悟天地恒昌。水边让我们享受脱离长辈怀抱的远行刺激,山地让我们体验回归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水边的哲学是不舍昼夜,山地的哲学是不知日月。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余秋雨 《仁者乐山》
老办法 Copyright (C) 2009-2012 www.laoban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39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