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白《金门答苏秀才》。这两句大意是:山中的青草若有感情的话,大约还是绿油油的吧。从表面看来,此二句平淡无奇,无甚新意,其实内涵十分丰富。淮南小山《招隐士》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之句,这里反用其意,说春天已过,但山中芳草尚青,亦可与友人相伴,和王维《山居秋瞑》“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有异曲同工之妙。可用以写草,借以抒发对山中友人的眷恋之情。
唐代诗人 李白 《金门答苏秀才》唐·李白《金陵三首》其二。离宫:皇帝在都城以外临时居住的宫殿。这两句大意是:国家的灭亡阻挡不住春草的生长,当年君王兴建的离宫现已淹没在古丘之中。这首金陵怀古诗是李白为感慨建都于此的东晋的灭亡而写的,原诗借题咏金陵的变迁,提醒唐皇千万不能效法晋室南渡,而应与安史叛逆作战到底。~二句虽写出金陵在六朝相继灭亡后的情景,却蕴含社会前进不可抗拒之意。可用以抒发怀古之幽思。感叹黍离之坐迁。
唐代诗人 李白 《金陵三首》唐·李白《春思》。燕(yān烟):河北的古称。秦:陕西的古称。这两句大意是:当燕地的春草还细嫩得如同碧丝时,秦地桑树的绿叶已经茂密得把枝条都压低了。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诗的本义是写丈夫远戌燕地,妻子留在秦中,她面对春天的景物思念远人,想象远人也在思念家乡。燕地较寒,秦地较暖,虽春天来得有迟有早,但春光所唤起的相思之情却是一样的。现在可用于表现同是春天,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各地的自然景物大不一样。
唐代诗人 李白 《春思》唐·李白《长干行》。蝴蝶黄:据说秋天的蝴蝶多黄色。这两句大意是:季节变换,八月秋高,黄色蝴蝶在西园草际翩翩双飞。《长干行》是一首写商妇的爱情和离别的诗。西园双飞的八月黄蝶,作为商妇感情的诱发物,更加触动了她的离情。八月,意味着青春不再,蝶黄象征着人老,蝴蝶双飞更显得自己形单影只,虽是景物描写,却有力地烘托了商妇的情怀。
唐代诗人 李白 《长干行》唐·李白《白头吟》。两草:指兔丝和女萝。兔丝,一种寄生植物,茎细如丝,常缠绕在其它植物上,吸收其它植物的养分而生存;女萝,一种寄生于树上的植物,茎长如带,常自树冠蒙络缀下。这两句大意是:两种草还可以一心相依而生,而人心却连草也不如。李白的《白头吟》是借卓文君作《白头吟》自伤的历史故事,并用卓文君自诉的口吻来叙事抒情,表达广大遭遗弃的妇女的不幸与控诉。前面几句是“兔丝故无情,随风任倾倒。谁使女萝枝,而来强萦抱。”作者以兔丝的形象比喻男子的摇摆不定和无情;以女萝的形象比喻女子的感情缠绵和过于痴情,自悔所依非人。最后痛切感叹人不如草,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忘恩负义人的无限怨愤。作者巧用比喻,借物抒情的艺术手法,很值得借鉴。
唐代诗人 李白 《白头吟》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引唐·朱景玄句。塞鸿:边地的大雁。先秋:早于秋天。边草:边地的草木。这两句大意是:边地酷寒,不到秋天,大雁已经离塞南飞;而边地的草木到夏天才会发芽。这两句诗选取鸿雁和青草这两种富于代表性的事物,以其对物侯的敏锐感受来描写边地的恶劣的气候,含蓄而意味深远。可用来描写边疆奇异的风物。
唐代小说家 段成式 《酉阳杂俎》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句大意是:岁末隆冬,百草凋零,劲疾的寒风把高大的山冈都吹裂了。百草零、高冈裂都是冬天的典型景象,冬日的严寒于中可见。
唐代诗人 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宋·朱敦儒《渔家傲》[谁转琵琶]。芳草:香草,古代常用以比喻有美德的人,这里指志同道台的朋友。这两句大意是:知音太少了,人世间到哪里去寻芳草呢?这首词的主旨是“征尘万里伤怀抱”(上阙第二句)。~两句写远在天涯的抒情主人公感叹人海茫茫,知音难找,流露了孤独失意之感。
宋代词人 朱敦儒 《渔家傲》宋·王安石《即事》。这两句大意是:天气暖和,山径上绿草簇积如茵;阳光晴丽,山野里繁花团团似锦。这两句写春末夏初时分山村午景,从小径到山颠,草积花繁,在阳光照耀下,更显得繁茂艳丽。写初夏山间野景,可作借镜。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即事》宋·苏轼《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其二。这两句大意是:时已黄昏,暮色逐渐进入千山万壑之中,一阵春风吹过,飘来百草的幽香。这两句写雨后的山野,暮色渐合,清新而温馨的草香四处飘散,令人心旷神怡。“入”字用得极好,它使山野暮色具有了一种动态,表现出夜幕逐渐笼罩千山四野的情景。这两句可借用来描写山野春暮。
北宋文学家 苏轼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宋·苏轼《栖贤三峡桥》山骨:深山密林之中。坚瘦:落叶后更显挺拔的姿态。
北宋文学家 苏轼 《栖贤三峡桥》宋·邵雍《晚步吟》。这两句大意是:静静地跟随着芬芳的香草远去,悠闲地追逐着山野的浮云归来。诗句对仗工整,用词精当。芳草萋萋,带领着作者信步远去;白云悠悠,伴随着作者怡然归来。一个“静”字,一个“闲”字,把作者无所思、无所虑的平静安闲的心境表露无遗。邵雍生当北宋开国后“百年无事”的太平年月,在小康中安度一生,自号“安乐先生”,并把自己的住所称为“安乐窝”,这两句就正好反映了他恬淡自适的安乐生活和悠然自得的精神状态。
北宋哲学家,易学家 邵雍 《晚步吟》宋·寇准《江南春》。这两句大意是:孤村遥远,芳草萋萋,落日冉冉,杏花纷飞。寇准此诗借春景表现“江南春尽离肠断,蘋满汀洲人未归”的思妇情怀,凄楚愁怨,哀婉动人。此两句从形式上看似单纯与景状物,然而孤村、芳草、斜日、落花都有某种感情的寄托,从直觉上给人以孤独哀伤的印象。这种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可资借鉴。
北宋政治家﹑诗人 寇准 《江南春》宋·戴复古《立春后》。这两句大意是:寒雀在屋檐角下栖息着,饥饿的乌鸦正在啄食草芽。雀为“冻雀”,乌为“饥乌”,因天寒而“栖”于檐角,因腹饥而啄食草芽。作者观察细微,描写也很细腻。可用来描写春寒中的鸟雀。
南宋诗人 戴复古 《立春后》三国·魏·王粲《七哀诗》。这两句大意是:路边一个瘦骨嶙峋,饥肠辘辘的妇女,把幼儿抛弃在乱草之中。东汉末年,西凉太守董卓为乱,胁迫献帝迁都长安,纵兵奸杀,无恶不作,王允等策动吕布杀董卓,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围攻长安为董报仇,连年战祸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王粲为避战祸从长安流亡荆州,写下《七哀诗》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惨象。此句即其中情景之一。诗句以记实的手法传写出骨肉分离、母子不能相保的人生悲剧场面,悲凉而凄惨,久为后人称道。此句之意境后世乐府诗也时有化用。
东汉末年文学家 王粲 《七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