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名言
1.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而改节。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在臣》。这两句大意是:君子修养道德,确立操守,不因为困窘而改变其志向节操。汉乐府《猛虎行》有“饥不从猛虎食,暮不从野雀栖”之句,君子修道立德,决不能随波遂流,见风使舵,从而丧失品格,为人所不齿。
三国魏儒家学者 王肃 《孔子家语·在臣》
2.修道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修道:指个人在思想修养方面的锻炼。自有天知:古人以为老天是有意志的。
清代学者 史襄哉 《中华谚海》
3.学院憎恨天才,正像修道院憎恨圣徒。美国作家 爱默生
4.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子家语》兰花生长在冷清偏远的山谷之中,却不因缺少他人的观赏而停止芬芳开放,品德高尚的人修生立人,不会因穷苦的境遇而改变自己高尚的品节。句子主要以兰花不因无人赏识而停止开放的高尚来类比君子也应如兰花,保持高尚情操,即使面对穷困也不会动摇自我的崇高品性,告诫人们要坚持洁身自好,不应随波逐流,丢了气节。芝兰:兰花,幽谷:偏远清幽的山谷,不以:不因为,节:品节,气节。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孔子家语》
5.根据我的经验,学佛修道的人,废物多,懒的多。佛叫你精进,你做不到,叫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作不到。姑且不论诸恶莫作,一善都不行是真的,因为他懒嘛!这是我们要自我检讨的,非常严重的问题。国学大师,诗人 南怀瑾 《金刚经说什么》
6.大家打坐修道搞气脉,求健康长寿,都是在信赖这个身体。以为是在修道,已经错了,非正见也。「真有大智慧的人,不会怜惜爱护这个身体。失掉父亲叫无怙,失掉母亲叫无恃。这不是叫你自虐身体,而是不要姑息它。我们对身体愈不姑息,它愈健康,听起来很奇怪,但确实是如此。国学大师,诗人 南怀瑾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7.这样的家庭不是坟墓,而是比坟墓更糟的东西:一座修道院。在这个冷冰冰的环境中,他用没有爱情的眼光打量着他们的妻子:他怀着剧痛注意到她的思想的狭隘,表现在她头发紧贴着低矫而微凹的额角;他发现她的端正的脸上有一种刻板和固执的表情,使他过了不久就憎恨起以前他被迷惑住的伪装的温柔。法国作家 巴尔扎克
8.你理解了,也见到了这个道理,「如是信解」,理性上清楚了,才是不迷信。如果佛法的教理都没有弄清楚,情绪化跑来学佛参禅,全体是迷信!所以把知见搞清楚了,如是信,才是正信。如是解,正信以后,由这样去理解它,这才是理性的。学佛修道是理性的,不是情感的,不是盲目的迷信,是理性的如是信解。国学大师,诗人 南怀瑾 《金刚经说什么》
9.一个人修道,或者读书,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像一个学艺术的人,今天有了一个新的灵感,或者画一张画,特别有一种心得,就是有它的境界。一个做水泥工的,今天突然一砖头下去,用水泥一抹,特别平,心里头很舒服,原来这样砌才好,这是他做水泥工时侯的境界。所以,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一分的不同,有两分的成就,就有两分的不同。换句话说,人修到了某一种境界,人生的境界就开朗到某一种程度。国学大师,诗人 南怀瑾 《金刚经说什么》
10.所以,悟了道的人等于未悟,但是他毕竟是悟了的,可是表面上是凡夫,你不知道的,他只是不具备叫做出家相的那个佛法。大乘菩萨,一切皆在世间法。诸佛菩萨真得道的,包括释迦牟尼佛在内,没有不来的,这个世界不来,别的世界他早去了,不逃避的。想离开这个痛苦烦恼的世界,想得定清净,想住山修道,都是邪见。大乘菩萨亦不灭受而取证涅槃,不讲空寂,因为诸法本空嘛!哪里证个空寂?你觉得有个空寂那是你的心假造的,是小乘的法门。国学大师,诗人 南怀瑾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