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卫灵公》
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
这两句大意是:对小事情不忍耐,便会败坏大事情。
这是从个人修养的角度谈局部刺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在孔子看来,为了长远的利益,为了大的事业,不仅要牺牲局部的利益,甚至还要忍受精神和肉体的痛苦,卧薪尝胆,经受折磨和考验。不能忍耐小的损失或挫折,不能忍受暂时的屈辱和痛苦,无法成就大事。《诗经·将仲子序》“小不忍以致大乱焉”,王通《中说·阿易》“小不忍,致大灾”,与~意思相近,都说明应在小事上潜让忍耐.不要因计较小事而影响大局,招灾致乱。
更多 孔子经典语句
春秋·孔子《论语·几佾(yì议)》。本句大意是:每件事情都要请教。《论语·八佾》载:“子入太庙,~”。孔于是一个学识非常渊博的人,有弟子三千,日日向他求教。可他并不自满自足,遇见不懂的事情,还是一一向别人请教。这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精神,千秋以下,仍可作为楷模。
《论语·几佾》孔子《论语.雍也》犯过的错误不再重犯。
《论语·雍也》春秋·孔子《论语·先进》。过:过分,办事做过了头。犹:像,如同。不及:赶不上。本句大意是: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不做是一样,是不合适的。相对性还表现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超越了这个限度,就和达不到这个限度一样会导致失败。《荀子·王霸》“过犹不及也,譬之是犹立直木而求其影之枉也”,列宁曾说:真理如果加以夸大,就会荒谬绝伦,说的都是这一道理。可用于对某些容易犯“左”倾毛病者的劝说,或用于告诫好患急性病的人。
《论语·先进》春秋·孔子《论语·公冶长》。本句大意是:不计较别人过去的劣迹。这句表现出孔子仁慈、宽容、大度的道德观。只有“不念旧怒”.才能抛开宿怨,一切向前看;只有“不念旧恶”,才能在新的基础上团结起来,搞好事业。可用以形容胸怀开阔豁达,不斤斤计较。
《论语·公冶长》春秋·孔子《论语·八佾》。咎(jiù旧):责备。本句大意是:以往的过错,不必再追究责备了。这一句表现了为人处事的宽厚态度,今天仍常引用,但只适用于已经认识并已改正的一般错误。如果是严重错误,或本人犯了错误并未认识,并来改正,仍是应该追究的.这样才能做到“惩前毖后,治病鞭人”。
《论语·八佾》更多 关于忍的经典语句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八》。小忿:小的忿怒。大信:大的信用。本句大意是:忍住个人小的忿怒,而坚持法律大的信用。李世民当了皇帝,听说应选入官的人很多是假冒上代的余荫,便下令让这些冒牌货自首,否则一经查出就要杀掉。后来果然查出一个假冒者,李世民要杀他。大理少卿戴胄犯颜直谏说:根据法律,这样的人应当充军。李世民说:我说过这种人要杀头,你却要按法律,不是叫我失信于民吗?戴胄说:诏书出于一时的喜怒,而法律则是向天下人昭示最大信用的,陛下应忍了小的忿怒,而根据法律来判决,坚持大的信用。戴胄不怕杀头丢乌纱,敢于犯颜执法,精神可嘉,值得效法。他认为当权者应该“忍小忿而存大信”,即摒弃个人好恶而维护法律的尊严,不以权代法,不以人治代往治,的确是高明之见。这一原则,后人也当坚持。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司马光 《资治通鉴·唐纪八》宋·苏轼《留侯论》。小忿:小小的忿恨。就:成功。大谋:远大的谋划。本句大意是:忍耐小的忿恨,成就远大的谋划。《论语·卫灵公》曰:“小不忍则乱大谋。”事有大小之分,两者相比,当然应舍小而就大。若在小问题上不忍耐,不克制,有一点小小的忿恨就斤斤计较,势必耽误大事。本句多用于说明在小事上应该忍耐,以取得大事的成功。
北宋文学家 苏轼 《留侯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