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名言

16.问余别恨知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

唐·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这是李白回忆与好友元演旧日的游踪而写给元演的一首长诗。这两句大意是:若要问我别后的离恨有多少?就像暮春时节的落花那样纷纷扬扬争着飘舞。李白此名句和李煜“同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句法一样,都是上句设问,下句用比喻作答。李煜词以一江春水为喻,状愁的深长不断;李白诗以暮春落花为喻,状愁的纷繁无边,异曲同工,各擅胜坊。写离愁别恨、思念之苦,可化用此名句的意境和表情手法。

唐代诗人 李白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17.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唐·白居易《七夕》。几许:多少。此宵:指七月七日,相传牛郎、织女二星一年一度在银河相会。这两句大意是:多少团聚的欢乐与离别的愁恨,年年都融汇在这七夕之夜中。牛郎、织女每年七夕鹊桥相会,久别相逢的欢情与乍逢即别的离恨,一齐向他们袭来。尽管“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理想鼓舞着他们,但毕竟聚少离多,欢短恨长,牛郎织女几乎成为夫妻离别相思的代名词了。

唐代诗人 白居易 《七夕》
18.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19.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唐·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诚知:诚然知道。此恨:指夫妻永别。这两句大意是:诚然知道人世间夫妻死别是免不了的事,但同甘共苦的贫贱夫妻一旦永别,一件件辛酸往事,想起来特别令人哀痛。两句用质朴浅俗的语言表达对亡妻的思念,同时也写出人们都有体验的伤痛感情,因此极易引起共鸣。人们还会以各自的不同经历和夫妻情爱,充实、丰富“百事哀”的内容,使它成为更多人的心声。

唐代诗人 元稹 《遣悲怀三首》
20.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唐·司空图《漫书五首》其一。这两句大意是:离家越远,越感到异乡人的语言与家乡的语言不同,但异乡的莺啼声却和故多山林中的鹫啼相似,令人恼恨。“乡音异”增加了他乡作客之感,“莺声似”勾起了游子思乡之情。诗人本自有羁旅之愁,却无端迁怒于莺,更见他思乡怀土之情深。此与王维的“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园声”(《晓行巴峡》)意境相似。

晚唐诗人、诗论家 司空图 《漫书五首》
21.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杜牧《泊秦淮》。商女:指以卖唱为职业的歌女。“隔江”句:原指当年隋兵已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陈后主还沉湎于声色之中。这里的“江”借指秦淮河。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陈后主制作的乐曲,陈朝就在这靡摩之音中灭亡,故后人称之为“亡国之音”。这两句大意是: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恨,还在秦淮河那边唱着《玉树后庭花》的歌曲。晚唐时期,唐朝江河日下,国势日趋危急,而当政的官僚贵族仍过着醉生梦死,声色歌舞的生活。作者一次夜泊秦淮河,听见歌女仍在为麻木不仁的听唱者演唱这亡国之音,使诗人产生了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抚景感时,写下这首著名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两句将历史和现实融为一体,既引起人们对陈亡悲剧的追忆,又使人联想到国势危殆的晚唐现实;既辛辣地讽刺了纸醉金迷,苟且偷安的上层人物,又表达了作者以国事为忧的爱国情怀。

唐代诗人 杜牧 《泊秦淮》
22.血染斑斑成锦纹,昔年遗恨至今存。

唐·杜牧《斑竹筒簟》。这两句大意是:湘妃的斑斑碧血染成了竹席上的锦纹,湘妃当年的遗恨至今在斑竹上依然留存。斑竹是一种表皮有斑痕的竹子,其斑如泪痕,民间有湘妃为舜亡而挥泪于斑竹的传说,故斑竹也称湘妃竹、湘竹、泪竹。历代诗人由此写出许多优美的诗作,如刘禹锡有“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洪升有“斑竹一枝千滴泪”等诗句。作者在这里吸取美丽的神话传说并加以改造和发展,又融入《礼记》“泣血”的典故,言竹席上的斑痕是由“血染”而成。这样,斑竹于湘妃竹、湘竹、泪竹之外,又应多一个名字——血竹。善于吸取民间传说,融合历史故事,构成新的艺术境界,是这两句诗的显著特点。可用来咏竹。

唐代诗人 杜牧 《斑竹筒簟》
23.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唐·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有信:潮水涨落有时。这两句大意是:恨君久出不归,不如潮水定时涨落有信用;相思无尽,才知道海水深没有相思深。这是女子口吻写的一首词:“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她借江潮、海水作比喻,以潮有信而人无信谴责男子的薄情,以海水深不如相思深诉说自己的厚意,平实、直率,表露心声毫不吞吐,充分显示出民歌体的特色。

唐代诗人 白居易 《浪淘沙》
24.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宋·辛弃疾《鹧鸪天》[晚日寒鸦]。眼底:眼前,眼中。这两句大意是:倘若使眼前没有离别之恨,就不相信人间还会有愁白头发的人。这两句写离恨之苦,令人白头。作者不从正面着笔,而从反面入手,通过“若教眼底无离恨”的设想,断定人间白发都因离恨而生,无离恨即无白头。“不信”二字,语气斩钉截铁。这种推断虽不合理,抒情意味却大大加强。古代文学中有许多无理有情之笔,值得借鉴。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鹧鸪天》
25.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宋·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情痴:多情到痴心的程度。此恨:这里指离愁别恨。这两句大意是:人生自有痴心的多情人,这种愁恨与风花雪月等景物并无关连。这是一首抒写离恨的词,上阕是:“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作者从此时此地深沉的离愁别恨写起,由抒情引申出一种人生哲理;这种哲理的表述,又使离愁别恨更为浓重。在抒情作品中,情景交融是一种常见的手法,或则触景生情,或则融情入景,仿佛人的感情与客观景物有着必然的联系。欧阳修在这里发表了与众不同的见解:离愁别恨皆因痴情而起,与风花雪月并无关连。这就把主观的感情因索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两句哲理性的语言,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又大大增强了抒情的气氛。用哲理性的语言抒情,是一种很有创造性的写作手法。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玉楼春》
26.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宋·陆游《黄州》。黄州:今胡北黄冈,位于长江中游,是三国争雄之地。这两句大意是:长江的浪涛声宣泄不尽英雄心中的怅恨,无私的天意使遍地草木都染上了秋色。这首诗写于公元一一七0年。陆游在一一六六年因支持张浚北伐被罢官,在家乡闲居四年。此时,他受命到僻远的夔州(在四川)担任通判,心中的抑郁可知。路过黄州时,诗人追念三国时的英雄人物,感慨自己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写下了这首怀古伤今之作。句中的“英雄”语意双关,既指被长江巨浪淘尽的三国风流人物,更是自指。此时的陆游岁月蹉跎,壮志难酬,自然满腹怅恨;加上秋色满目,江声入耳,更增悲凉不平之气。作者以“天意无私”反村英雄有恨,以“草木秋”烘托人心悲,抒情效果很强。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黄州》
27.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南宋宫庭女官 王清惠
28.没有爱是寂寞的,没有恨也是寂寞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哲学家 培根
29.憎恨自己和轻视自己是人类特有的疾病。法国文艺复兴后期思想家 蒙田
30.对待别人要能克制忍让,不可怀有仇恨。美国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外交家 富兰克林
老办法 Copyright (C) 2009-2012 www.laoban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39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