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无为:道家所指顺应自然变化之意;治:治理。顺应自然变化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卫灵公》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鲜: 鲜美的食物;味美的食物。本句的字面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通行的解释是:治大国就好像煎(煮)小鱼(不要经常翻动)。商·伊尹见商汤是个贤德的君主,便向他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一次,伊尹借汤询问饭菜的事,说:“做菜即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作料才行;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商汤听了,很受启发,便产生重用伊尹之意。商汤和伊尹相谈后,顿觉相见恨晚,当即命伊尹为「阿衡」(宰相),在商汤和伊尹的经营下,商汤的力量开始壮大,想进攻夏桀。
又称老聃、李耳,我国古代春秋后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 《道德经》春秋·孔子《论语·子路》做国君难,做大臣也不容易,这样国家就振兴了。振兴整个国家好像是很难的事情,政治领袖,国君知道自己的位置很难做而集思广益,让所有的人才得以畅通,让所有好的建议都有得以实现的机会,大臣也知道做大臣很不容易而努力廉洁的工作,国家就振兴了。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子路》战国·荀况《荀子·王霸》。这两句大意是:动乱,国家就危险;大治,国家就安全。社会混乱,动荡不定,政令难以施行,生产难以进行,国家就危险了;社会大治,有良好的秩序,令行禁止,生产发展,国家就安全了。这两句用于说明乱则危国,治则安国。
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王霸》元·脱脱等《宋史·宋祁传》。三冗:指天下有定官而无限员,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僧道日益众多而无定数。为国:治理好国家。这两句大意是:不把三种多余的人员去掉,就不能把国家治理好。这是宋祁给宋仁宗赵祯上疏中的两句话。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割据.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及藩镇兵权,从中央到地方,官职虽是一定的,但官员没有限制,吏治混乱;除京师正规军禁军外,各州还招募大量厢军,国家供养了一支庞大而不能作战的军队;不从事生产的和尚、道士也日益增多,不加节制。“三冗”的存在,消耗了国家大量的财政开支,形成了宋代积弱积贫的严重局面。针对这些政治弊端,宋祁提出了罢还僧道,驱散厢军、裁减冗官的主张,以期改变宋朝的孱弱局面。这些卓有见地的政治主张,也可供后世人作为借鉴。
元朝末期政治家,军事家 脱脱 《宋史·宋祁传》唐·杨炯《盐亭县令南阳邹思恭字克勤赞》。公家:《左传·僖公九年》:“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后来常泛称政府为公家。这两句大意是:凡是衙门中的事情,只要自己知道的,没有一件不去做的。这里巧妙化用前人语句,使人浑然不觉。此一长处,值得学习。可用来说明乐于为国家和集体办事的思想品质。
唐代诗人 杨炯 《盐亭县令南阳邹思恭字克勤赞》唐·吴兢《贞观政要·纳谏》载魏征语。备豫:事先防备。不虞:意外。为:治。这两句大意是:事先防备意外之事,是治理国家的常道。一个国家要想常治久安,就必须在平日时时预防着意外事变的发生,以免遇到灾害、战乱时无法应付,危及国家民族。这两句可用于治国,也可单用前句泛指一般事务。
唐代史学家 吴兢 《贞观政要·纳谏》唐·房玄龄《晋书·苻坚载记上》车轨相同,风俗一致。比喻国家统一。
唐朝开国宰相 房玄龄 《晋书·苻坚载记上》宋·宋祁《杂说》。迂:迂腐,不切实际。这两句大意是:拙劣的制作会掼毁美丽的绸锦,迂腐的政事会损害整个国家。像一个拙劣的裁缝会损毁整批绸锦一样,为政迂腐,不切实际的人治理国家,会使好端端的国家遭到损害。这两句可借以论述国家官员为政的好坏,行政能力的高低,对国家有重要的利害关系。
北宋文学家 宋祁 《杂说》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九十六回。幸:尊祟。本句大意是:治理国家的人必须遵守国家法令,以遵纪守法为第一要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只有作到这些,才能真正实行法治。一个真正的治国者,必须把自己置于法律的监督之下,决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那种朕即国家,朕的话就是法律,既可以一言兴法,也可以一言废法的专制主义,必将把国家搞乱。本句具有重要的警戒意义。
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罗贯中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