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名言

1.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唐·马戴《灞上秋居》。这两句大意是:异乡的树上黄叶飘落,寒凉的秋夜独对孤灯。前句写白天室外所见:秋风瑟瑟,落叶萧萧,最易触动人们悲感的季节到来了。而“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自己却羁旅他多,有“根”而“归”不得,怎不令人触景伤怀呢?后句写夜晚室内所感:一灯如豆,青光独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只觉得孤独寂寞,寒夜难捱。从白昼到黑夜,从室外到室内,从所见到所感,两句诗酿造出浓重的羁愁旅思的氛围,在这氛围中的诗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晚唐诗人 马戴 《灞上秋居》
2.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渭水: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东流至潼关入黄河。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唐时曾作为首都。这两句大意是:秋风吹动渭水,掀起层层波澜;长安城中落叶满地,一派萧瑟景象。这两句千古流传,极为有名,为后代不少名家引用过。如宋代周邦彦《齐天乐》中的“渭水西风,长安落叶,空忆诗情宛转”;元代白朴《梧桐雨》杂剧中的“伤心故园,西风渭水,落日长安”等,都是点化这两句而成的。今天除可直接用来描写西安深秋景色之外,也可像周、白等人一样化用其意。表现其它地方的秋景或抒发萧索冷落的心情。

唐代诗人 贾岛 《忆江上吴处士》
3.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宋·辛弃疾《昭君怨》[人面不如花面]。这两句大意是:在西风扫落叶的时候,人和青山都显得消瘦了。这两句以情景交融之笔抒写愁怀。西风落叶,一片萧杀的秋景,离人见之,自是愁上加愁。这些,前人诗词中已无数次地吟咏过。作者在这里独出机杼地将人与青山作比,说“~”。可不是吗?晚秋时节,西风扫尽黄叶,本来郁郁葱葱的青山显得清苦消瘦了;苦于相思的人在此时节,自然愁苦倍增,衣带更宽,腰围更瘦。山瘦人瘦,“人共青山都瘦”。这种新颖的构思和巧妙的拟人、类比手法,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昭君怨》
4.下西凤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萋迷:原义是草木繁茂,这里形容枯草遍地。这两句大意是:西风吹落的黄叶四处飘飞,满地枯草在缕缕寒烟笼罩下更显得衰败凄迷。这两句也是长亭送别时崔莺莺的唱词,词句以凄清冰冷的色调描绘出深秋景色,表达了她满怀的离情别绪。可直接引用描写秋景,也可借以抒发冷落凄苦的情怀。

元代杂剧作家 王实甫 《西厢记》
5.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唐·元稹《遣悲怀》。甘:觉得味甜。藿(huò获):豆叶。仰:依靠。这两句大意是,采点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觉得味道香甜,添点落叶作柴,全靠那棵古槐。这是元稹回忆当年与亡妻贫困度日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亡妻安于贫困生活的深情赞美。这两句诗所反映的景况,与杜荀鹤《山中寡妇》中“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相近,后者是直陈劳动人民苦不堪言的生活,前者还反映了一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阅读作品或反映生活,应注意这种同中之异。

唐代诗人 元稹 《遣悲怀》
6.梧桐在秋天落叶,并不意味着它生命的枯萎。 纽家彬
7.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不知十月江寒重,陡觉三更布被轻。清代诗人 查慎行
8.枫叶红的时候,我望着满地的落叶,惊觉又是一年过去了。心里盘算着周末时该来进行大扫除了。台湾绘本作家,本名廖福彬 几米
9.今天扫完今天的落叶,明天的树叶不会在今天掉下来,不要为明天烦恼,要努力地活在今天这一刻。台湾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 林清玄
10.落叶——树叶撒下的泪滴,既已落下,何须再弯腰拾起;与其肩负苦涩的回忆,不如走向明天,淋浴春雨。
11.我想忘记你,一个人向远方走去,或许,路上会邀上个伴与我同行,或许,永远是落叶时节最后那场冷雨。中国当代诗人 汪国真
12.我轻轻推开跨院门进去,小小的院子里有一棵不知什么树,已经长了小小的绿叶子了。院角地上是干枯的落叶,有的烂了。台湾女作家 林海音 《城南旧事》
13.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原名雷正兴 雷锋 《雷锋日记》
14.多想爱,走累了,走进深秋,寺院间泛滥的落叶,把我覆盖;多想跌倒,在喧哗中,没入永恒之海;多想爱,等到骨头变白,让手和头发,到白蒙蒙中的雨中去旅行,让手握着手,静静地变成骨骸。浪漫主义诗人 顾城
15.岁岁年年,年年岁岁,日月穿梭,时光流转,去的只管去了,来的还不明所以。每个人在世间兜兜转转、走走停停,既不知从哪里开始,又不知在哪里结束,或忙或碌、或悠或闲。看着落叶飘零,看着新蕊吐穗,荒唐的留下了或悲或喜的笑谈,本是好好的一个人间,却因为自己那颗心而风云变幻。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沧州市佛教协会会长 延参法师
老办法 Copyright (C) 2009-2012 www.laoban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39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