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青元案》

名言解释:

见宋·辛弃疾《青元案》〔东风夜放〕。

蓦(mò)然:突然。阑珊:稀疏,零落。这几句大意是:在人群里找了她千遍百遍都没找着,忽然一回头,却发现她原来在那灯火稀疏的僻静处。

这首词先着力描绘南宋京都元宵节的热闹景象,一方面是“东风夜放花千树”,灯火如昼;一方面是“宝马雕车香满路”,仕女如云。可是与作者相约的那个心爱的女子却不知何处去了。他“众里寻他干百度”,仍然渺无踪影;正在焦急之际,忽然一回头,却发现她正避开热闹的人群,独自站立在“灯火阑珊处”。词就在这不言而喻的欣喜中结尾了。由此可见,作者所追幕的,是一个品格高洁,自甘寂寞,不同流俗的女子。在这种追求里,寄托着词人不愿与醉生梦死、偏安江南的南宋小朝廷同流合污的情怀。粱启超认为这首词的词旨是“自甘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很有见地的。近代学者王国维曾引用这几句而赋予新义,认为这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中的第三种:通过孜孜不倦的千百次探求,最后有所发现,有所成就。这种引用古人的现成词语而赋予新义的作法,今天写作时值得借鉴。

更多 辛弃疾经典语句

1.倚天万里须长剑。《水龙吟·举头西北浮云》
2.人是一粟太仓中。

宋·辛弃疾太仓:古时京师储谷的大仓;粟:小米。大仓里的一粒小米。比喻非常渺小。

3.男儿到死心如铁。
4.一丘一壑也风流。

见宋·辛弃疾《鹧鸪天》[枕簟溪堂]。丘壑:指山水幽深的处所。本句大意是:这里的每一座山丘、每一道沟壑,都有着无限的韵味。辛弃疾遭到投降派排挤,离开官场闲居江西上饶农村,对那里的自然风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句以大笔总写山林风光,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鹧鸪天》
5.东风吹雨细于尘。

见宋·辛弃疾《浣溪沙》[花向今朝]。本句大意是:东风吹落的细雨比灰尘还要轻,还这句词抓住了春雨“润物细无声”(见杜甫《春夜喜雨》)的特点,写出了春天和风轻柔、细雨迷蒙的景色。精细的观察是作者写景的基础,以灰尘的轻细来喻雨,也颇精当。

《浣溪沙》

更多 关于火的经典语句

1.远水不救近火。

战国·韩非《韩非子·说林上》。本句大意是:远处的水救不了近处的火。这句话和“远水不解近渴”意思相近。《韩非子·说林上》:“失业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庄子·外物》里说:庄周在路上看见干车沟里有条小鱼,小鱼恳求他给它一升半斗的水止渴救命。庄周说:好,等我到南方去,把西江的水引来救你。小鱼说:照你的说法,只好到干鱼店里去找我了。这两则故事都说明缓不解急的道理,有些事物虽然条件很好(如远海之水很多),但不切实际,解决不了眼前急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如眼前的火灾和涸辙之鲋)。

战国末期哲学家 韩非 《韩非子·说林上》
2.火会引出火来。英国剧作家 范布勒
3.稻草生火烟雾多。 弗洛里奥
4.以毒攻毒,以火攻火。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二回。这两句大意是:敌人擅长用毒,我们便以毒进攻它;敌人擅长用火,我们便以火进攻它。~有两层含意:~是对敌人应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敌人用很厉害的手段对付自己,自己可用同样的手段去制服敌人;二是利用恶人去制服恶人,凡适用以上两层含意的均可用此二句。还可以此说明在两军对峙时“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合理性。

清代满族小说家 曹雪芹 《红楼梦》
5.灯蛾扑火,惹焰烧身。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七回。这两句大意是:灯蛾扑到火上,引得火焰烧死自身。这是两句俗语,比喻不顾客观情况一意孤行,自寻死路,自趋灭亡。“灯蛾扑火”又作“飞蛾扑火”,源于唐·姚思廉《梁书·到溉传》:“研磨墨以腾文,笔飞毫以书信。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灯蛾扑火有时也用以比喻不顾一切地奔向新向往的目标。

元末明初文学家 施耐庵 《水浒传》
老办法 Copyright (C) 2009-2012 www.laoban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39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