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经典语录

61.道不行,秉桴浮于海。

春秋·孔子《论语·公冶长》。道:这里指儒家所持的政治主张,所奉行的思想体系。桴(fu俘):小筏子。这两句大意是:我的攻治主张不能实行,将坐上小筏子漂浮于湖海之上。这两句表现了孔子对自己的政清理想的执著态度。他宁肯尘没草野,浪迹湖海,也不肯改变自己的政冶主张。决不屈志苟舍,随俗沉浮。

《论语·公冶长》
62.不能正己,焉能正人。

春秋·孔子《论语》自己的言行不端正,怎么去教化别人?指先要端正自己,才能去教育别人。

《论语》
6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春秋·孔子《论语》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也可以理解为: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已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欲:想做的事;勿:不要;施:施加,于:介词,在。

《论语》
64.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见《论语·颜渊》。内省(xǐng醒):自我反省。疚(jiù就):病,此指惭愧,负疚。夫:语助诃。忧:忧虑。惧:害怕,这两句大意是:自我反省如果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可以忧虑、畏惧的呢?俗话说:“平生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门”要做到事事问心无愧,时时不忧不惧,就要一贯严格要求自己,不做那些不道德的事。这两句可供形容坚信自己的行为正当而心安理得,无所畏惧时引用。

《论语·颜渊》
6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见《论语·学而》载孔子语。时:接时。说(yue悦)通“悦”,高兴。奉句大意是:学习新东西,并按一定的时间温习.不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此条揭示了掌握知识的一条重要规律。强调学习和复习并重。由于遗忘规律在起作用.某一信息必须反复强化.才能成为永久记忆。“学”而不“习”,旧知识就会淡忘.记忆就会消失。孔子的话实际上是在阐明这一道理。此条文句虽短,但多用虚字,因而富于感情色彩。又因为它出自圣人之口.千百年来被历代教育工作者奉为经典.家喻户晓.十分普及。

《论语·学而》
66.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见《论语·卫灵公》。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疾:忧虑,担心。没(mò末)世:终生。没,一直到完了。称:称道,赞扬。本句大意是:君子最担心的是自己毕生名声不被人称颂。名声记录着一个人一生的功过,标志着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因此古往今来,所有的志士仁人,都无比珍视自己的名声。要想博得好名声,就要兢兢业业、谨谨慎慎,一生对自已的行为负责。应该勤勤恳恳,努力为祖国、为人民建功立业,而不能庸庸禄禄、无所事事.更不能为非作歹,横行不法。本名句可供劝诫青少年珍视自已的名声时引用。

《论语·卫灵公》
6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见《论语·为政》载孔子语。而:如果。可:认可,有“加以肯定”的意思。这两句大意是:人如果不守信用,那就不知道该怎样肯定他了!信,在人为立身之本,在国为立国之本。人而无信,则无人与之交往;国而无信,则将失信于民,政策、法令很难行得通。孔子在这里以“不知其可”强调“知其不可”,表现了对“无信”者的否定,带有讽刺意味,可用以批判言而无信的人。此外,今天我们要否定一个人或一件事,仍可幽默地说“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68.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

春秋·孔子《论语·子路》。这两句大意是:一个人如果不能做到行得端做得正,处处为人师表,怎么能够使别人口服心服呢?此条从律己的角度阐述师道,强调教师应该注重本身修养,趾处为人师表,然后才能理直气壮地为师、“正人”。加强自身修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观念,一个基本的立足点。在他看来,其有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用在教育上就是只有身正才能正人。这种思想今天看来虽然有些局限性,但其内核是合理的,仍有其借鉴意义与实用价值。

《论语·子路》
69.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春秋·孔子《论语·阳货》。弃:不可取。这两句大意是:从道路上听来的话,又在路上传播开去,有德之士是鄙弃这种行为的。在孔子看来,有道德的人应该说话郑重而有证据。那种道听途说,讲话不负责任,挑拨是非,传播小道消息等行为,为君子所不齿。成语“道听途说”即从此来,用以形容没有根据的传闻。

《论语·阳货》
70.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春秋·孔子《论语·为政》。这两句大意是:到了三十岁能立身处事,取得一番成就;到了四十岁就懂得各种道理,不致被迷惑了。这两句话所在的原文,是孔子晚年概括总结自己一生的,上下文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现在多用于形容人到了三十岁,已经在工作上或学业上有一些成就,站得住脚;到了四十岁,对人情世事比较通达,不再感到困惑。此外,还习惯于用“而立之年”指代三十岁,用“不感之年”指代四十岁。

《论语·为政》
71.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春秋·孔子《论语·八佾》。是:此,这个。文中指鲁国的季孙氏使“八佾舞于庭”的事。孰(shú熟):什么。这两句大意是:这件事如果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事不能容忍呢?佾(yì意),是古代奏乐舞蹈的行列,每佾八人。周礼规定,乐舞时天子用八佾(64人);诸侯用六佾(48人);大夫用四佾(32人)。季孙氏本身是大夫,却用了天子的仪式。这在最讲究礼仪制度、等级界限的孔子眼里看来,当然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所以孔子愤恨地说了这两句话。后来这两句话成了使用率很高的名句,常被用来表达对某人做了他不该做的事的愤慨情绪。

《论语·八佾》
72.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春秋·孔子《论语·子张》。仕:做官。优:有余力。这两句大意是: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孔子的本意是强调学习、做官应兼而得之,学习不可“停止。后世对此条的理解发生了一些变化。所谓“学而优”的“优”,不再作“有余力”解释,而把它训释为“优异”,并且把学习优异就可以做官,明确地作为封建教育的指导思想之一,这一点与孔子的本意是有差别的。

《论语·子张》
73.朋友切切思思,兄弟怡怡。

春秋·孔子《论语·子路》。切切思思(sǐ思):切磋勉励.友好批评。怡怡:谦逊和霭的样子,这两句太意是:朋友之间应相互切磋批评,兄弟之间应谦逊和睦相处。子路问孔子怎样才可以称“士”?孔子告诉他:切切思思,怡恰如也,可谓士矣。”接着具体阐明“~”。这两句话说明了人际关系的一种推测,今天仍不失其借鉴意义。

《论语·子路》
7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春秋·孔子《论语·子罕》。凋:凋零,零落。本句大意是:到了岁末严寒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凋零的。~这句话知名度很高,常比喻只有经过艰难困苦的严峻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现在可引来赞美那些经得起严酷考验的英雄人物,或赞美坚贞不屈的高尚人格,也可用来勉励人要知难而进,不怕艰险,要经得住考验。

《论语·子罕》
75.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春秋·孔子《论语·颜渊》。这两句大意是:爱一个人,便希望他长寿;厌恶起来,恨不得他马上死去。子张问孔于怎样才能辨别迷惑,孔子举例说明时说了这么几句话:“~,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意思是像既要他长寿,又要他短命,这便是迷惑,令人不解。现在常借以形容以个人好恶、个人利益为标准去待人接物,或表现有的人喜怒无常,处事无方。

《论语·颜渊》
老办法 Copyright (C) 2009-2012 www.laoban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39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