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辛弃疾《沁园春》[叠嶂西驰]。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这几句大意是:重峦叠嶂,像是向西奔驰的万匹骏马在那里盘旋;再往远处看,峰回路转,山势又折向东方。诗句描写江西上饶境内的灵山雄伟峭拔的气势。作者的想象很新奇,运用比拟的手法,把静止的群山写得宛如富有生命力的一群骏马。可用来描写群山。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沁园春》宋·欧阳修《再至汝阴》。黄栗留:也叫黄鹂留,即黄莺。桑葚(shèn慎):桑树的果实,熟透后色紫红,酸甜可口。麦风:农历四、五月间麦熟季节的风。这两句大意是:黄莺歌声悦耳,桑葚酸甜可口,樱桃溜红发紫,麦风清凉宜人。两句写尽仲夏季节风物之美,字里行间流露出旧地重游的喜悦之情和亲切之感。可用来表现特定地区的仲夏景物。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再至汝阴》唐·赵嘏《江楼感旧》。依稀:仿佛。这两句大意是:去年一同到此赏月的人如今到哪里去了?这里的风景仿佛仍和去年一样。这是一首睹景怀人的诗:“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诗人旧地重游,江天明月,一如去年,而昔日同游之人已不知飘泊何方。人事蹉跎的感伤,怀人感旧的情思,一时俱来,诗味醇厚,任人品尝。可供引来表现旧地重游,景是人非的感情。
唐代文学家 赵嘏 《江楼感旧》唐·王维《桃源行》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坐:因为。 见人:遇到路人。
唐代诗人 王维 《桃源行》唐·韩翃《寒食》。春城:此处指春日的长安城。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两日。本句大意是:在东风的吹拂下,长安城里到处都是落花飞舞,乱红无数。诗人以~形容满城花雨的美丽风光,不仅意境十分优美,而且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使表达的敏果更突出、更强烈。本句除可引以描写暮春风光外,现在还常常用其引申义来形容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或各行各业捷报频传等情况。
唐代诗人 韩翃 《寒食》唐·杜甫《曲江》之二。蛱(jiá荚)蝶:蝴蝶。见(xiān献):同“现”,出现。款款:缓缓。这两句大意是:在深深的花丛中,蝴蝶翩翩飞舞,时隐时现。水面上蜻蜒嬉戏,一点即起,从容嬉戏,上下翻飞。诗人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自然工细的描写,通过“穿”、“点”、“深深”、“款款”等字,不仅写出蝴蝶、蜻蜓飞舞的态势,给人以自然美的感受,而且使与此相关的花容、水态都宛然可见。
唐代诗人 杜甫 《曲江》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这两句大意是:眼下恰值暮春,正是江南风光美好的时候。想不到在这落花时节,又能和您在异多相逢。李龟年是唐代开元、天宝年间著名的歌唱家,杜甫在少年时曾和他有过交往。当时正是唐王朝的全盛时期,诗人也意气风发。时隔四十多年,当诗人和他重逢时,两人都到了暮年,又同在异乡流落。所以这两句既抒发了阔别之情,又寄寓着风景依旧、人事沧桑之感。“落花时节”不仅点明了重逢的时间,而且隐喻诗人和歌唱家都已到了暮年,唐王朝的全盛时期也已一去不复返了。一个“又”字,把四十年前的离别与四十年后的重逢联系起来,含蕴着经过剧烈的社会动荡后,两个有着不寻常经历的故人异乡重逢时的深沉感慨和悲喜交加的心情。现在引用这两句,可以抛开原诗中的伤感意味,只表现旧友重逢的欣喜欢愉。此外,句中以乐景村哀情和语意双关的手法,也值得学习、借鉴。
唐代诗人 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宋·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塞下:边塞驻防要地,这里指陕西一带。风景异:指边塞景物与作者的故乡江南地区不同。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湖南衡阳县南衡山有七十二峰,第一峰叫回雁峰,传说北雁南飞,至此折回。这两句大意是:边塞的秋天风景荒凉,天气寒冷,与内地大不相同。只见大雁不停地向衡阳方向飞去,对边塞古城毫无留恋之意。诗句可用来描写边地景物的荒凉。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 《渔家傲》明·刘基《题王润和尚西湖图》。大江:长江。殊:不一般。这两句大意是:长江以南风景特别美,尤其杭州西湖的景物天下无双。这是一首题画诗。此两句先不对《西湖图》作具体的品评,上句只从大处着眼,说长江以南的自然风景是极美的,下句则专意突出杭州西湖“天下无”。这“天下无”三字,便将西湖置于江南无数名胜之首,从而可以引起读者认真鉴赏这幅图画的兴趣,领略图中西湖天下不二的妙处。此名句可用来赞美杭州西湖胜景。
明朝开国功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刘基 《题王润和尚西湖图》见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两句大意是:黑云像泼翻了的墨汁一样翻滚而来,但山头还没有完全被遮住;急骤的白雨打在湖面,激起的水珠争先恐后地跳入船内。诗句写西湖夏季云急雨骤的奇丽景色,比喻形象,绘景生动,写出了盛夏西湖阵雨的特点。这是描写西湖风景的名作,全诗为:“~。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四句四景:骤云、骤雨、骤风、骤晴,变化多端;云黑、雨白、水碧、天蓝,色泽鲜明。全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纵横开阖,舒卷自如,深得写景诗的妙谛。
北宋文学家 苏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