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名言

16.天下钱眼儿都一样。明代小说家《金瓶梅》作者 兰陵笑笑生 《金瓶梅》
17.圣人为天下兴利也。西汉哲学家 董仲舒
18.农,天下之大业也。汉代文学家 桓宽
19.凡治天下必因人情。战国末期哲学家 韩非 《韩非子》
20.义人在上,天下必治。

战国·墨子《墨子·非命上》有道义的人在上位,天下一定能太平安定。说明在上位的国君应实行“义政”,所作所为要符合“道义”,这样国家才能安定。义人:主持道义的人。

墨翟,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 墨子 《墨子·非命上》
21.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英才:优秀人才。本句大意是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把他们培养教育成真正的栋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孟子在《尽心》一章中认为,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隙为一乐,天伦之乐;不愧于天,不作于人为二乐,坦诚之乐;一为第三乐,是人本身价值自我实现,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一种精神的满足。此观点反映出孟子重视教育,重视人生价值的思想,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之一。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尽心上》
22.治天下者,以人为本。

唐·吴兢《贞观政要·择官》。人:辅佐的人。这两句大意是:治理天下,要以选择好辅佐的人为根本大事。政治是否清明,社会是否安定,大大小小各级官员负有重大责任,因为众多的事务需要他们具体办理。所选是贤能之人,就会办善事,给社会政治的发展和稳定带来好处;所选为庸人,无所作为,尸位素餐,就会耽误政事;所选为恶人,就会办恶事,给社会政治带来极大的危害。所以选择什么样的官员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不能不慎重。这两旬可借用来说明选拔干部的重要性。

唐代史学家 吴兢 《贞观政要·择官》
23.身名俱裂,为天下笑。

唐·房玄龄《晋书·刘牢之传》。身:身分,地位。名·名誉。裂;破裂,毁坏。进两句大意是:身分丧失,名誉扫地,为天下人所耻笑。两句写身败名裂、臭名远扬的境况,表现声名狼藉时可以引用。

唐朝开国宰相 房玄龄 《晋书·刘牢之传》
24.一轨九州,同风天下。

唐·房玄龄《晋书·苻坚载记上》车轨相同,风俗一致。比喻国家统一。

唐朝开国宰相 房玄龄 《晋书·苻坚载记上》
25.天下大治,千载一时。

宋·苏轼《田表圣奏议叙》千载一时:千年难得的时机。

北宋文学家 苏轼 《田表圣奏议叙》
26.天上天下,唯吾独尊。

宋·普济《五灯会元》卷一。唯吾独尊:唯独我最尊贵,又作“唯我为尊”。这两句大意是:从天上到天下,只有我最尊贵。《五灯会元》是一部佛教书,这两句本是佛教推崇其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话,认为他是天地间最伟大、最尊贵的人,现在常用来形容人们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也可写作“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唯我独尊”已成为表现人们狂妄自大的成语。

宋代诗人 普济 《五灯会元》
2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吴趼人《痛史》第十回。匹夫:普通百姓。这两句大意是: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作者认为:每一个人,包括每一个生活于社会下层的普普通通的人,都对国家的兴亡有责任。在中国,每当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总是有千千万万个民众起来挽救国难,奔走呼号,浴血奋战。这两句知名度高,使用率高,常用于表现普通人对国事的关怀。

清代小说家 吴趼人 《痛史》
28.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第五十六章《陈王列传》一间屋子都不打扫,拿什么去扫清天下?连自己所属的本分都做不好或没有做,何来能力去治理天下呢?比喻要想成就大事,就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
29.拨乱反正,以宁天下。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顺帝记》治理好乱世,使之恢复正常,使天下安宁。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顺帝记》
30.天下无内忧必有外惧。

见宋·苏洵《审敌》。内忧:国内的忧患。外惧:外患。本句大意是:国家虽然有时可能没有内忧,但时时必有外患的存在。本句用于说明国家对外敌应常有所虑,不可懈息。

北宋散文家 苏洵 《审敌》
老办法 Copyright (C) 2009-2012 www.laoban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39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