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名言

1.犯天下之不韪。

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正始》。韪(wěi伟):是,对(常和否定词连用)。本句大意是:不顾广大民众的极力反对,公然去干罪恶极大的事。此句又作“冒天下之大不韪”.见《左传·隐公十一年》:“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意思是:君子所以知道息国将要灭亡……是因为它犯了五大“不韪”击攻打别国,丧失军队打败仗,不是应该的吗?~可用于谴责严重损害民众利益的人,也可用来说明敌人犯了天大的错误。

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顾炎武 《日知录·正始》
2.以天下为己任。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新五代史》
3.通天下一气耳。庄周,战国哲学家 庄子 《庄子·知北游》
4.荷天下之重任。东汉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 张衡
5.登泰山而小天下。

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本句大意是:登上了泰山,就觉得天下也小了。孟子的原话是:“孔子登东山(指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而小鲁,~,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现在常用这句话比喻站得高就能看得远;或说明见识多、阅历广的人眼界就高,对一般事物看不上眼。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尽心上》
6.雄鸡一声天下白。

唐·李贺《致酒行》。本句大意是:随着雄鸡的一声啼叫,普天之下大放光明。雄鸡报晓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这句诗的重点在后三个字,说明在“雄鸡一声”以后,漫漫长夜就会被光明的白昼所替代。在原诗中,李贺作为一个年轻的失意文人,以此表示改变处境的热望。现在人们引用时则常赋予更明显的政治意义,表明黑暗的年代已经过去,光明的现实已经到来。

唐朝诗人 李贺 《致酒行》
7.天下真花独牡丹。

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本句大意是:万花之中,只有牡丹花才算是“真花”。此句颂扬牡丹的典雅、高贵、雍容、华美,是其它花无法比拟的,认为只有牡丹才够得上“花”的称号。这种对比,把牡丹放到了冠绝天下的地位,也反映了洛阳人对牡丹的偏爱。尽管洛阳有芍药、绯桃、瑞莲等等鲜花,洛阳人都不甚爱惜,把其它花都称为某花,唯独对牡丹则不名“牡丹花”,而直曰“花”。欧阳修认为“其意为~。”所以牡丹又称为“洛阳花”、“洛花”,享有“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盛誉。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洛阳牡丹记》
8.天下之治赖纪纲。战国末期商人,政治家 吕不韦
9.天下为公会有期。民国诗人、政治家 柳亚子
10.仁人无敌于天下。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11.农,天下之大本。元代农业机械学家 王祯
12.君子志于择天下。宋代学者 刘炎
13.天下殆哉,岌岌乎。

战国·孟轲《孟子·万章上》。殆:危险。岌岌:形容危殆的样子。这两句大意是:天下岌岌乎危险得很呀!这是孟子的弟子咸丘蒙向孟子请教时转述孔子的两句话,“于斯时也,~!”~实际为“无下岌岌乎殆哉”的倒装.“岌岌”作为状语,表示危殆的程度,成语“岌岌可危”即从此化来。此名句原是形容天下形势的,而“发岌可危”的成语现在既可用来形容政治形势十分危急,又可用来形容高大建筑物快要倒塌的样子,也可用来形容人的极其危险的处境。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万章上》
14.天下无有不散筵席。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本句大意是:天下任何筵席都没有不散的。即使再热闹、再盛大的筵席。最后也有终结的时候。任何热闹的场面,隆重的聚合都不会太久,事情都会有个结束。《红楼梦》第二十六回“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与此义同。本句多用于说明席终人散势在必然,不必过于留恋,过于感伤。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冯梦龙 《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
15.天下之众本在一人。北宋哲学家 周敦颐
老办法 Copyright (C) 2009-2012 www.laoban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39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