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赵嘏《江楼感旧》。本句大意是:月光照耀,凉浩如水;江水无波,清朗如天。诗人将月色、水色、天色融为一体,整个世界连同诗人的心,好像都融化在这无边浩渺而又恬静的月色之中了。作者运用叠字回环的技巧,一笔包蕴了天地间的景物,将江边夜景写得辽阔无垠,清丽迷人。可用以描写江边月色,表现祖国山水的秀丽;也可借鉴叠字回环的句法,扩大语句的容量。
唐代文学家 赵嘏 《江楼感旧》唐·杜甫《月》。这两句大意是:当天界里秋天临近的时候,在人间也感到月光特别清明。秋高气爽,故秋月最明,古往今来,人们特别欣赏秋月,就是这个原因。诗人想象天上和人间一样,也有春夏秋冬,可谓神奇。这两句适合于描写夏末初秋时分的清朗月景。
唐代诗人 杜甫 《月》宋·梅尧臣《十三日雷后晚过天汉桥堤上行》。金鉴:喻圆月。鉴,镜子。玉虬(qiú球):白色虬龙。这两句大意是:月出海上,像一面打开的金镜;河水冰冻,在月光映照下宛如卧伏着一条玉龙。用形象的比喻描绘圆月,描绘月光下清冷洁白的景物,给人以美感。
北宋诗人 梅尧臣 《十三日雷后晚过天汉桥堤上行》宋·郭祥正《白云峰》。这两句大意是:云光和月色相连,呈现出一片银白;白色的鸥鹭在明月、白云间飞翔,云色、月色和同伴的毛色难以分辨,因而往往迷群。用鸥鹭迷群写月光的洁白,妙。
北宋诗人 郭祥正 《白云峰》见李世民《辽城望月》。这两句大意是:月亮掩映于云层之中,光辉暂时隐匿;朵朵鲜花隔着树影,看上去好似被缀在枝头一样。天上“光暂隐”,地下“花如缀”,像轻纱笼罩一般地朦朦胧胧。可用来描写朦胧月色和月光下的鲜花。
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 《辽城望月》见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这两句大意是:傍晚时候我独自从青翠的山上走下,山上的月亮一路伴随着我归来。暮霭中山行,又是独自一人,应会有些寂寞和冷清,但山野青青,山月伴归,也别有一番幽情野趣。诗人一路观山,一路赏月,悠然自得之情可见,月明、山碧之景亦可见。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增加幽趣,以及景中见情,情景交融的写法值得学习。
唐代诗人 李白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北朝·周·庾信《舟中望月》。这两句大意是:在月光照耀下,山头闪烁着银光,像是皑皑自雪;让岸上一片洁白,也是月光映成,与岸边的白沙无关。这是最早的专门咏月的诗篇之一。全诗是:“舟子夜离家,开舲望月华。~。天汉看珠蚌,星桥视桂花。灰飞重晕阙,蓂落独轮斜。”在梁之前,月亮作为一种审美对象,还没有从景物中独立出来,只是作为风景的点缀或寄兴之物而出现,自梁以后才有了专门咏月的诗。《舟中望月》是早期较好的咏月诗之一,~一联传神地描绘了月光,是为人称道的名句。
南北朝文学家 庾信 《舟中望月》明·张岱《西湖梦寻·十锦塘》。扶疏:指树的枝叶繁茂纷披的样子。这几句大意是:月光透过繁茂纷披的枝叶筛漏到白堤上,斑驳的月影,宛如撤落的片片残雪。这是作者描写西湖白堤月夜的景色,十分迷人。“断桥残雪”是西湖胜迹之一,张岱认为“残雪”并非实指,乃是比喻月影,他说:“意向言断桥残雪,或言月影”,对这一景致提出了新解。写月夜之景可作参考。
明末清初文学家 张岱 《西湖梦寻·十锦塘》宋·柳永《佳人醉》[暮景萧萧]。月华:月光。银汉:银河。潋滟(liànyàn练燕):水波闪动的样子。这几句大意是:一轮明月正高悬中天,月光像水一样柔和澄澈,银河荡漾着金波,向无边无际的天穹流去。这几句写流泻着月光的晴空景色。作者由观感进入想象:微风过处,月光映照下的银河仿佛闪动着金波,波光无边无际。这种色泽,这种意境,令人心醉。合理的想象能增加诗意。使优美的景物更为迷人。
北宋词人 柳永 《佳人醉》见宋·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云散”句:晋代谢重于月夜在会稽王司马道子座上作客,那时月色明净,道子认为极好,谢重说:我觉得还不如有点云彩点缀。道子开玩笑说:你自己心地不干净,还想将天空也弄得污秽吗?这里化用了这个典故。这两句大意是:云散月明,万里长空还用什么来点缀呢?天容海色本来就是清亮澄澈的啊!诗句极写月光之明亮,海天之清澈。此诗写于苏轼获大赦后由海南岛北归渡海之时,这两句就暗喻着自己虽曾遭政敌诬陷,但本质清白纯洁,终获昭雪之意。可用以描写月夜海天清明之色,亦可借喻本质高洁不怕诬蔑之心境。
北宋文学家 苏轼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