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辙《吴氏浩然堂记》。临乎:面对。本句大意是:面对死生得失毫不畏惧。这里的“死生得失”,指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如能做到无私无畏,就能置生死于度外,保持崇高的节操。今天可用以赞扬临危不惧的英雄人物。
北宋文学家 苏辙 《吴氏浩然堂记》唐·孙华《闲居写怀十首》塞翁马:即塞翁失马故事,祸福难知。楚人弓:楚共王出游猎,失掉弓箭,还说:“你们不必找寻了,拾到的反正是楚国的人。”比喻人的祸福、忧喜可以相互转换,坏事可以变为好事。
唐代诗人 孙华 《闲居写怀十首》见唐·杜甫《偶题》。文章:指著作,作品。寸心:古人以为心只有方寸大小,故称心为“方寸”、“寸心”。这两句大意是:作诗著文是千古不朽的盛事,其中的得失只有作者自己心里最清楚。在原诗中,杜甫对诗歌的源流发展,作者的成就高下,均作了系统的论述。这是开头的两句,主要强调了创作的甘苦。可供论述最了解作品的还是作者本人时引用。
唐代诗人 杜甫 《偶题》见宋·苏轼《策别第十》。舍:舍弃。宽:宽容。这两句大意是:要有所获取,就一定要有所舍弃;要有所禁止,就一定要有所宽容。苏轼《策别第十》:“夫事不可以两立也,圣人知其然,是故~。宽之则其禁必止,舍之则其取必得。”天下事物充满着正反两面对立转化的辩证关系。取与舍,禁与宽也是如此。凡事不可能尽得,必有所舍弃;正因为有所舍弃,才可以集中精力去获取所要得到的东西。凡事不可以尽禁,尽禁则可能一无所禁;而有所宽又有所禁,则其禁必止。这两句多用来说明处事要有全局观念,以免失之偏颇。
北宋文学家 苏轼 《策别第十》春秋·晏婴《晏子春秋》聪明的人思考一千次,也一定会有一次失误的,愚蠢的人思考一千次,一定会有一次是对的。
又称晏子,春秋政治家、思想家 晏婴 《晏子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