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名言

1.此时无声胜有声。

唐·白居易《琵琶行》。本句大意是:(琵琶声由凝重、梗塞以至于断绝,)这无声的音乐比有声的音乐更能拨动人的心弦,表现的感情更充分,更易引起人们的共鸣。“无声”在音乐上叫“歇拍”,它是乐章上的空白;选样的空白表现在戏剧上叫“静场”;表现在电影、电视屏幕上叫“空镜头”。这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常能引人入静,促人思索,耐人寻味,这种“无声”往往比“有声”表现出更丰富的感情,因而更能感动人,这就是艺术的辩证法。

唐代诗人 白居易 《琵琶行》
2.琵琶拨尽相思调,知音少。北宋词人 陶谷
3.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这两句大意是:随着舞蹈的变换,琵琶又弹奏出新的曲调,但换来换去内容总是离不开关山难度、乡愁无尽的离别之情。诗句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的感情。尽管琵琶的曲调可以不断翻新,歌词却依旧离不开别情。这奏不完也听不尽的离曲,一次又一次地勾起征人无限的边愁,无聊赖中,惟有望着头顶的秋月和秋月下的长城怔怔出神。所以诗的下两句写道:“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此名句可供写边愁戍怨时引用。

唐代诗人 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
4.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唐·李颀《古从军行》。行人:指出征战士。习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公主琵琶:指哀怨的琵琶曲调,原为汉代乌孙公主(刘细君)远嫁时所弹,故称。这两句大意是:在风沙弥漫的黑夜里,传来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这两句通过征途环境气氛的描写,如边塞黑夜,风沙弥漫,习斗、琵琶等表现了征戍生活的悲苦和凄凉。诗句中的“刁斗”、“琵琶”双声连用,不仅增强了诗的音节美,也起到了运用音节加强表情达意的作用。

唐代诗人 李颀 《古从军行》
5.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唐·白居易《琵琶行》。这两句大意是:呼唤千万声,她才迟迟疑疑地走出来,还用手抱着琵琶半遮着自己的脸庞。描写琵琶女受到陌生人的邀请,“千呼万唤”才走出来见客,足见其心情之迟疑,又以一“犹”字进一步写其羞涩的神态。虽是肖像描写,却展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可用来描写歌女与陌生人接触时的羞涩神情,也可引申描写某些人做事迟疑的情形,还可夸张地形容某种经过多方努力才出现的事态。

唐代诗人 白居易 《琵琶行》
6.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宋·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二。这两句大意是:满含情意要跟人诉说,只是无处可说,把这情意传与琵琶,却又只有我自己心里领略。这两句写远嫁匈奴单于的王昭君内心的孤独。她远离汉宫,独处异域,无处诉说自己的悲哀,只能把自己的心声通过琵琶倾诉出来,而琵琶又无知音,只有自己知道那无可告语的孤独和凄凉。这两句把王昭君的神态、心态刻画得十分逼真。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明妃曲二首》
7.情知言语难传恨,不似琵琶道得真。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8.琵琶一曲断肠声,触拨当筵谪宦情。为语江洲白司马,留将眼泪哭苍生。

清·佟法海《浔阳楼》。这几句大意是:琵琶女一曲令人肠断的琵琶曲,触动了饯别筵上白居易遭贬被谪的抑郁心情。寄语江州司马白诗人,不要为一己谪官而伤怀,请留下眼泪去痛哭多灾多难的百姓。浔阳楼在江西九江长江边上。唐代诗人白居易贬官江州司马,一次浔阳江头送客,夜遇琵琶女,写了著名的叙事长诗《琵琶行》,因此,后建的浔阳楼就与白居易有了不解之缘。古典名著《水浒传》上有“浔阳楼宋江吟反诗”的精采章节,又给浔阳楼增添了文学色彩。这就是浔阳楼名闻遐迩的原因。佟法海的《浔阳楼》诗,对这座名楼没有片言只字的描绘,却对与浔阳楼有密切关系的唐人白居易发了一通议论,在写作上这叫舍景而言情,但所舍之景与所言之情有内在的必然联系,这是吟咏名胜古迹常用的手法之一。

清代诗人 佟法海 《浔阳楼》
9.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代诗人 王翰
10.江风江雨独登台,听罢琵琶首重回,不使客囊留一物,也知原为看山来。清代词人 吴绮
11.此隋定乐兼采梁陈之又一例证也,此部乐器中既有琵琶、箜篌,是亦有胡中乐器,然则亦不得谓之纯粹华夏正声,盖不过胡乐之混杂输入较先者,往往使人不能觉知其为输入品耳。国学大师,历史学家 陈寅恪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老办法 Copyright (C) 2009-2012 www.laoban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39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