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末明初著名诗人 高启 《归鸦》
明·高启《归鸦》。
这两句大意是:乌鸦在夕阳的余辉下哑哑地聒噪着,它们争抢着占据枝头过夜,却从来不争着展翅高飞。
讽刺乌鸦只知“争宿”,不肯“争飞”,不仅符合乌鸦的习性,而且极易引起读者的联想,既可用来描写乌鸦,也可用来讽刺那种只知与他人攀比物质享受,而在事业上却毫无进取心的人。
更多 高启经典语句
明·高启《悲歌》。这两句大意是:腰缠万贯的老人不如囊中羞涩的青年,旅游在风光秀丽的异域不如回到穷山恶水的故乡。这两句诗带有格言性质。老人虽富,但风烛残年,好景不长;青年虽贫,但来日方长,前途无量;异乡最美,终为他乡,不是久居之地;故乡虽穷,终是家园,叶落归根还是回到家乡为好。这两句可以合用,也可以分别引用。前句用以说明贫少自有自己的优势,不必羡慕富老的阔绰;后句用以说明寄旅于美丽的异国他乡,不如回来改变穷乡僻壤的故土,用双手建设好养育自己的父母之邦。
《悲歌》明·高启《养蚕词》。三眠:蚕自初生至成蛹,蜕皮四次,蜕皮前不食不动,其状如眠,三眠后的蚕食叶最多。柯(kē科):树枝,这两句大意是:三眠后的蚕要吃很多桑叶,以至路边的桑树叶被吃殆尽,成了光树枝。诗句形象地描写了三眠后的蚕食叶之多,由此则养蚕人的辛劳可知。蚕能成丝,多么不易呀!诗句语言平直而意蕴丰富。
《养蚕词》明·高启《鸳鸯》。这几句大意是:鸳鸯双双对对在荷塘里相伴嬉戏,宛如一幅绚丽的锦绣未下织机。大概知道采莲少女羡幕妒忌的心理,不敢靠近菱船莲舟比翼齐飞。鸳鸯雌雄不离,被称为“恋爱之鸟”。高启的诗先写在清水碧波、翠叶红荷间来双去对的鸳鸯,看去好似美丽如画的锦绣;后写鸳鸯的“心理”,它们怕自己成双成对过分亲昵会引起越女的妒忌,就知趣地远离姑娘们的莲舟比翼而飞。全诗不正面落笔,而用比喻、反衬手法写鸳鸯,既含蓄蕴藉,又意见言外。
《鸳鸯》明·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大江:指长江。这两句大意是:长江滚滚滔滔,从万山中奔流而来,沿江的山势和大江的流向一样,都是自西而东。两句描写长江沿岸的山水风光,气势宏大.诗的后两句专写钟山气象:“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意为只有钟山如同蟠龙一样由东往西,像要乘长风破万里浪。今天描写龙蟠虎踞的南京风光时仍可借用。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明·高启《沁园春》[木落时来]。月:画月。横破:横着划破。这几句大意是:空中飞着的一群大雁好像是一支笔,正在歪歪斜斜地描画着秋月;它们排开严整的阵容同寒霜廬战,横斜的队列划破了潇湘上空的万里蓝天;忽然那队伍被秋风吹断,只见有两三只低飞下去,像是从空中断落下的筝弦。由空中飞过的一行秋雁而想到笔,想到画月,又由大雁排列成队想到“阵整”,想到“战霜”,而雁阵被风吹散时,两三只低飞的大雁则“似落筝弦”,所有这些凭借想象和联想而创造出的艺术形象,都显得丰富多采,活泼生动而又自然而然。可用来描写风霜中的雁阵。
《沁园春》更多 关于乌鸦的经典语句
宋·谢翱《送人归乌伤》。本句大意是饥饿的乌鸦有的正在啄食着积雪,有的正在树枝上啼叫。冬季,大地上白雪茫茫,鸟雀极难寻到食物。乌鸦不善于筑巢储食,因而冬天常常忍受饥饿之苦。饿极则只得“啄雪”,只得在枝上悲啼。“饥鸦”的形象被刻画得活灵活现,真切可见。可用来描写饥饿的乌鸦。
南宋爱国诗人 谢翱 《送人归乌伤》隋·杨广《失题》。这两句大意是:寒鸦点点,上下翻飞,流水潺潺,环绕孤村。此条状景孤寂,满目凄凉。“数点”对“孤村”,“寒鸦飞”对“流水绕”,空旷寂寥,沉闷压抑,使人平添惆怅。写作时适用于借写景表现落拓孤寂的心境。
隋朝第二代皇帝 杨广 《失题》唐·白居易《乌夜啼》。啼涩:啼叫声嘶哑。这两句大意是:乌鸦叫声嘶哑,是饥饿使喉咙发出的声音变得低沉;乌鸦飞得很低,是由于翅膀结了冰而低垂。前句是听觉形象,后句是视觉形象,把乌鸦又“饥”又“冻”的狼狈样子写得很逼真。可用来描写寒天的乌鸦。
唐代诗人 白居易 《乌夜啼》宋·孙觌《发桂林……》。渺渺:悠远的样子。翻:指鸟飞。薄暮:傍晚。这两句大意是:傍晚时分,远处那些疲惫的乌鸦互相追随着在苍茫的暮色中归巢。天色晚了,乌鸦也成了“倦鸦’,“倦”字用得恰切;乌鸦在暮色中归巢,越飞越远,越远越小,“渺渺”二字用得准确。可用来描写暮归的乌鸦,或用来描写苍茫的暮色。
宋代文人 孙觌 《发桂林……》宋·孙觌《雨》。这两句大意是:在苍茫的暮色之中,几只饥饿的乌鸦翅膀接着翅膀飞回树林。因是“苍茫里”,“饥乌”又是从远处飞来,轮廓不清晰,选用“数点”二字便显得分外贴切。“接翅归”既表现出饥乌越飞越近,也表现出“归”时的具体情状,使“归”更加形象化。可用来描写暮鸦归林的景象。
宋代文人 孙觌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