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文学家 苏轼 《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
宋·苏轼《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其二。
九泉:地下极深的地方。蛰(zhé哲)龙:潜伏在地下待机飞天的龙。这两句大意是:桧树的根直插到九泉也是直的,不曾盘曲,但根在地下,人不能见,只有蛰龙才能知道。
诗人认为,桧树的根和它的树干一样,也是挺直的,但根在地下,无人知晓,苏轼借此赞美王复的才能和品德表里一致,劲节不屈,只是无人了解。这是常用的借物为喻的手法,没想到在“乌台诗案”中,当时的宰相王珪竟对神宗说:“陛下龙飞在天,轼以为不知己而求之地下蛰龙,非不臣而何?”给苏轼扣上“不臣“的可怕罪名,意欲置苏轼于死地,幸亏神宗还算明白,说:“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与朕事?”才算没治苏轼的罪。从这里可见谗佞者的可恶,文字狱的可怕。可以此描绘老树的根,或借以抒写怀才不遇无人理解的抑郁情怀。
更多 苏轼经典语句
宋·苏轼《与孙运勾书》。至言:至理名言。本句大意是:最正确的道理,最精辟的话语,不多而意明。话不在多,而在意明理明,至理名言多言简而意赅。本句可用于强调语言要精要,也可用于称赞精辟简要的语言。
《与孙运勾书》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虚伪的言行,天道不容。
《潮州韩文公庙碑》见宋·苏轼《上文侍中论强盗赏钱书》。本句太意是:地位低下的人,言论主张常常不被重视。此名句一针见血地指出在等级社会中,人所起的作用与其所处的地位成正比。地位越高,说话越起作用,甚至奉为金口玉言,金科玉律;地位低下的人即使有真知灼见,也往往不被承认。《后汉书·孟尝传》“身轻言微”与~意同。现多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地位低,说话没分量.也可用以反映一种不正常的待人态度。
《上文侍中论强盗赏钱书》宋·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心正:指人的思想、品行端正。笔正:指书法纯正。本句大意是:只有思想、品行端正,下笔写字才会书法纯正。“~”本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回答穆宗问他为什么善于用笔对说的话,意思是思想纯正,没有邪念,写字就会写得纯正,合乎章法。其实“心正”与“笔正’之间并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但一个人的才识、学问甚至性格、品格等修养,往往能通过书法体现出来。如风流倜傥的人,字也多半写得潇洒飘逸;忠厚淳朴的人,字也大都写得朴实无华。作者云“~”,无非是强调作人要注意思想品德的修养,这是至今我们都应该认真借鉴的。这句可供论述书法艺术中个人品质修养的重要性。
《书唐氏六家书后》宋·苏轼《方山子传》。本句大意是:把金钱视为粪土一样,随意挥霍。~与“挥金如土”义略同。可用来形容不看重金钱的人,也可用来批评挥霍浪费的行为。
《方山子传》更多 关于根的经典语句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万秀娘仇报山亭儿》。这两句大意是:除草时若是连根除去。那么来年草就不会发芽了,《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荑蕴崇之,绝其木根,勿使能殖”,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都是以“斩草除根”为喻,说明务必除掉祸根,以免后患。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冯梦龙 《警世通言·万秀娘仇报山亭儿》宋·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束:搁置。游谈:交游叙谈。根:根柢。本句大意是:把书搁置在一边而不看,交游叙谈便没有根据.此条旨在从实用角度强调读书的作用,然而变换角度从反面入手,指出不读书将会带来什么弊病,把恶果交给人看,以期给人警示,令人警觉,是一种事半功倍的表现手法。
北宋文学家 苏轼 《李氏山房藏书记》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这两句大意是:富贵本来就没有根,不是固定地专属于某些人的,富贵都是从勤苦努力、艰苦奋斗中得来的。普通的语言,说明了深刻的道理。可用于劝勉人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发家致富,靠施舍、靠继承、靠其他不正当的手段获取的富贵,都是不牢固的,也可用以赞美勤俭致富的人。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冯梦龙 《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