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战国策·韩策一》
汉·刘向《战国策·韩策一》。
牛后:牛的肛门。这两句大意是:宁可作鸡的嘴巴,决不作牛的肛门。
《战国策·韩策一》:“臣闻鄙语曰:‘~’。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鲍彪注:“《正义》云:鸡口虽小乃进食,牛后虽大乃出粪。”这两句表现的是一种独立自主的意识,喻示人们要作自己的主人,而不作他人的附庸;宁可在小局面中独当一面,也不在大局面中任人支配,俗语有“宁为鸡头,不作凤尾”,与此意同。
更多 刘向经典语句
得到别人的恩德,要懂得回报与他人。
《说苑·复恩》楚国人丢失弓,拾到的仍是楚国人。比喻自己的东西虽然丢了,拾到它的人并不是外人。汉·刘向《说苑·至公》:“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说苑·至公》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本句大意是:缓步而行,当作做车。原文此句所在的一段为:“晚食以当肉,~,无罪以当贵,清净贞正以自虞。”是教育人要知足,不要贪求功名利禄。古代贵族出必乘车,所以用~形容安贫乐道。现在多仅甩其字面的意思,形容在自愿或不得已的情况下,以步行代替坐车。
《战国策·齐策四》汉·刘向《说苑·政理》。小苛:在小事上苛求。本句大意是:想要办大事业的人,不在小事上过多地苛求。此句是谈整体和局部,主流和支流,大业和小事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作者看来,应以整体、主流、大业为重,不应在局部、支节、小事上过多地苛求。可以此句分析大事、小事的关系,劝诫人们着眼于大局。
《说苑·政理》汉·刘向《新序》智士:有才智的人。器:人才。
《新序》更多 关于牛的经典语句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七十四回引俗语。
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罗贯中 《三国演义》春秋·晏婴《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这两句大意是:店门口挂着牛头,店里面卖的却是马肉。意即表里不一,名实不符。~在原文中只是一个比喻。春秋时齐灵公喜欢宫中女子女扮男妆,于是上行下效,社会上妇女仿着男装蔚为风气。齐灵公严令禁止,却有禁不止。齐相晏婴告诉灵公说:“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意思是:你自己的做法像挂牛头卖马肉一样,表里不一,言行相违,怎会使人信服?你若严令宫中女子不着男装,则社会上就没有谁敢穿了。后来刘秀《原丁邯诏》:“悬牛头,卖马脯;盗跖行,孔子语”,宋代普济《五灯会元》:“悬羊头,卖狗肉”,皆由《晏子春秋》~一语化出,都是说明名实不符,说的一套,做的是另一套。
又称晏子,春秋政治家、思想家 晏婴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金·元好问《山居杂诗》。这两句大意是:疏淡的炊烟隐没了宿鸟的踪迹,落日的晚照伴送着耕牛缓缓回村。诗人写宿鸟归巢,以“沉”字形容其渐渐隐没在烟雾里;写耕牛回村,以“送”字形容落日与耕牛相伴“归”去的情景。用语新颖,设想奇特。可用来描写乡村傍晚景色。
金末元初诗人、史学家 元好问 《山居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