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泰怕》

名言解释:

春秋·孔子《论语·泰怕》

这几句大意是: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说出的话是善良的。

人将死的时候,其心境是很复杂和微妙的,一般都会对人世和人生表现出无限的依恋,在悲哀之余,会觉得自己对他人的关心太少了,甚而也会对过去自己做过的一些错事感到后悔,对别人过去对自己的不恭表示宽容等等,不一而足,故其言也善。这几句以“鸟之将死,其鸣也哀”比兴,喻指人之将死时的这一心理状志,准确地表达出一般的人性,所以成为千古名句。这种以物喻人的手法值得借鉴,后人也多用这几句来表达将死之人在临终之前的善嘱,或用“鸟之将死,其鸣也哀”表达将死之人临终前的悲哀之情。

孔子的照片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成为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

查看详情>>

更多 孔子经典语句

1.每事问。

春秋·孔子《论语·几佾(yì议)》。本句大意是:每件事情都要请教。《论语·八佾》载:“子入太庙,~”。孔于是一个学识非常渊博的人,有弟子三千,日日向他求教。可他并不自满自足,遇见不懂的事情,还是一一向别人请教。这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精神,千秋以下,仍可作为楷模。

《论语·几佾》
2.不贰过。

孔子《论语.雍也》犯过的错误不再重犯。

《论语·雍也》
3.过犹不及。

春秋·孔子《论语·先进》。过:过分,办事做过了头。犹:像,如同。不及:赶不上。本句大意是: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不做是一样,是不合适的。相对性还表现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超越了这个限度,就和达不到这个限度一样会导致失败。《荀子·王霸》“过犹不及也,譬之是犹立直木而求其影之枉也”,列宁曾说:真理如果加以夸大,就会荒谬绝伦,说的都是这一道理。可用于对某些容易犯“左”倾毛病者的劝说,或用于告诫好患急性病的人。

《论语·先进》
4.不念旧恶。

春秋·孔子《论语·公冶长》。本句大意是:不计较别人过去的劣迹。这句表现出孔子仁慈、宽容、大度的道德观。只有“不念旧怒”.才能抛开宿怨,一切向前看;只有“不念旧恶”,才能在新的基础上团结起来,搞好事业。可用以形容胸怀开阔豁达,不斤斤计较。

《论语·公冶长》
5.既往不咎。

春秋·孔子《论语·八佾》。咎(jiù旧):责备。本句大意是:以往的过错,不必再追究责备了。这一句表现了为人处事的宽厚态度,今天仍常引用,但只适用于已经认识并已改正的一般错误。如果是严重错误,或本人犯了错误并未认识,并来改正,仍是应该追究的.这样才能做到“惩前毖后,治病鞭人”。

《论语·八佾》

更多 关于善的经典语句

1.惩恶而劝善。春秋时期史学家,盲人 左丘明 《左传》
2.善恶不可以同道。

唐·柳宗元《为裴令公举裴冕表》。本句大意是:善良与邪恶如同水火,不可以和平共处。作者认为:“忠邪不可以并立,~”,表现出作者耿直公正嫉恶如仇的性格。在柳宗元看来,善恶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从原则上讲,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决不能和平共处。可以此二句说明善恶的对立。

唐朝文学家 柳宗元 《为裴令公举裴冕表》
3.公其心,万善出。明代文学家 方孝孺
4.虚荣是伪善的产物。苏格兰作家、历史学家 托·卡莱尔
5.一德立而百善从之。宋代理学家 杨时
老办法 Copyright (C) 2009-2012 www.laoban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39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