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圣经典语录

46.欲政之速行,莫若以身先之。
47.倒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

西汉·戴圣《礼记·三年问》。创(chu6ng窗):伤口,愈:病好,这两句大意是:大的伤口愈合的日子要长,剧痛之病痊愈就会缓慢。经受巨大的创伤必须有一定时期才能恢复。经历大的波折或战乱需要有一个过程才能正常。可用于说明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些象,提醒人们避免巨创剧痛。

《礼记·三年问》
48.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

西汉·戴圣《礼记·懦行》。守:操守,志节。这两句大意是不要见到财利就做有损于大义的事,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决不改变自己的志节。在社会精神领域内,贵义贱利是我国占代正统的义利观。《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刘向《新序·义勇》:“见利不动,临死不恐”,讲的都是这个道理。中国文化传统中这种强调精神价值,轻视物质利益的非功利性特点,使中国的政治精神有着明显曲伦理道德趋向,在特定条件下有助于人们克服物质的不足,振奋精神,执着追求一种高尚的理想。对进一传统观念应给历史的肯定。

《礼记·懦行》
49.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礼记》
50.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礼记》
51.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礼记》
52.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礼记》
53.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西汉·戴圣《礼记·大学》有仁德的人用财富来发展、成就自身,没有仁德的人则利用自己的身心去聚敛财富。这是“发财”一词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最早出处。东汉大儒郑玄将这句话注解为:“仁人有了财富则务于施与他人,以此来立身立名;不仁之人则将身心投入到敛财中去,以追求财富的积累。”如何处理仁德与财富的关系,是治国之道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以财发身”还是“以身发财”,是判断“仁”与“不仁”的标准。为官者应当以自身道德的圆满为先,将财力用于完成自己的事业,而不应当利用自身的地位和权力,使自己沦为追逐财富的工具。

《礼记·大学》
54.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55.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
56.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礼记》
57.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西汉·戴圣《礼记·大学》。好(hào浩):喜爱。恶(wù悟):厌恶。这几句大意是:人民所喜爱的,就也喜爱,人民所厌恶的,就也厌恶。这几句主要是对统治者来说的。作为统治者,一言一行,特别是处理政事,制订政策,要合乎民意,喜人民之所喜,恶人民之所恶,与人民保持一致。

《礼记·大学》
5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59.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礼记》
60.父之笃,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礼记》
老办法 Copyright (C) 2009-2012 www.laoban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39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