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居:处于,在。马上:马背之上。此句指班武力取得无下。宁:难道。这两句大意是:骑在马背上得到天下,难道可以在马背上治理天下吗?陆贾常在汉高祖刘邦面前称道《诗经》、《尚书》一类典籍的教化作用,刘邦不喜儒术,不以为然地骂道:“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贾回答道:“~?”这是一个反问句。它的意思是,靠武力取得的天下,不能用武力来治理。这一名句内含发人深省的道理,它告诉我们,治国有治国的道理,统治者必须遵守、掌握其中的规律,进取而顺守,文武并用,才能长治久安。用今天的话来说,取得天下、巩固政权后,就应赶快由“武功”转入“文治”,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实行工作重点的战略转变。反之,国家就不能兴旺发达,长治久安。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年》载孔于语。这几句大意是:治国以宽厚与严峻相互补充,政事就和美。所谓宽,就是宽松仁厚;所谓猛,就是严厉峻苛。治国之道,宽则人民心情舒畅,无所顾忌,敢说敢言,易于造成一种民主的气氛;但一味地宽,则易使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给社会造成混乱,影响社会的安定。猛,可以严肃法纪,使不法分子镇慑于法纪的威力而不敢轻举妄动;但一味地猛,又易于使一些人被逼得铤而走险,一般的人也不易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唯有宽猛相济,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而去其弊端,形成一种和谐安定的社会局面。这几句多用于指导国家政第法令的制定。
春秋时期史学家,盲人 左丘明 《左传·昭公二十年》唐·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吴钩:古代兵器.形似剑而头稍弯曲。五十州:指当时被藩镇割据的州郡。唐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16年).宰相李绛曾说过:“今法令所不能制者,河南北五十余州。”这两句大意是:男子汉为什么不拿起武器来,去为国家收复那被藩镇割据的五十余州的土地?!藩镇割据,是唐代中、后期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诗人有感于当时国家分裂、山河破碎、战乱迭起、民不聊生的现实,所以极力立持、拥护唐宪宗裁抑强藩,维护统一的政策。这首诗表现了他的这种态度,而这两句又集中体现了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愿望。可用于表现男子汉奔赴疆场,勇于为国献身的英雄气概和慷慨投军,保卫国家的豪迈情怀。
唐朝诗人 李贺 《南园十三首》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如果。以:与。这两句大意是: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以生命相许,岂能因祸而逃避,见福就趋附呢?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人物,民族英雄。他在兴修水利,禁止鸦片诸项事业上为国为民立下不朽功劳,也因此而屡遭贬谪。本诗就是他遭贬赴戊登程时留给家人的。~表现作者不计个人祸福,赤心爱国的高尚情操.读后令人感奋。
晚清官员,民族英雄 林则徐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清·顾湄《感怀》。建康:今南京。这两句大意是:不要说长江天险隔断丁中国的南北,建都于建康的六朝各代,原本是抱残守缺,安于半壁江山的小朝廷。诗句指出并不是长江隔断了南国北国,妨碍了统一,而是建都于建康的六朝帝王胸无大志,偏安一隅,满足于只占半壁江山的小王朝。作者善从反面下笔写出正面意思,颇具新意,这种写法值得借鉴。
清代学者 顾湄 《感怀》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正始》。匹夫:普通百姓。这几句大意是:对于保卫国家这样的大事,即使是地位微贱的普通老百姓,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爱国不分贵贱,不论上下,保卫祖国是国人的神圣责任。厩炎武的这几句话说出了这个道理,后来被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警句名言,广为流传。特别在国家处于危难时刻,更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顾炎武 《日知录·正始》见宋·陆游《老马行》。燕赵:古代燕国、赵国,在今河北省及山西省部分地区。这里指代金国。这两句大意是:(老马虽然衰病,但雄心不减)一听到战鼓的声音便精神抖擞,意气风发,还能为报效国家、扫平燕赵贡献一份力量。显然,诗中的老马就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马自况,极言战马虽属衰老,仍抱有为国家收复失地的雄心。一旦传诏北伐,擂响出征的战鼓,衰病的老马就会驰骋沙场,再显雄风,踏平燕赵,为国效忠。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老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