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陆佃《埤雅》引《墨子》佚文。甘:甜。这两句大意是:甜瓜的蒂却是苦的,天下的事物没有十全十美的。任何事物的优点和缺陷都是同时存在的,而绝对的完美无缺是没有的,这就是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相对性。只有认识了这一点,才能全面,深入地认识世界,而不致陷入绝对化、片面性。
墨翟,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 墨子 《埤雅》南朝·来·鲍照《学刘公干体诗五首》其五。这两句大意是:一轮明亮的太阳正悬中天之时,普天之下共享着它的光明。白日中天,普照山河,这一形象不仅可以用来描写中午的太阳,也可以引申其义。用来讴歌赞颂造福人类,泽被四海的伟人或其他光明美好的事物。
南朝宋文学家 鲍照 《学刘公干体诗五首》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两句大意是:人一生中结识的人不少,到处都会有,但真正成为知心朋友的能有几人!《警世通言》中的这个故事,反映俞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琴,结为知音。锺子期死,知音难以再得,俞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再鼓琴。一说明这样一个道理:朋友不在多,而在有无真正知心的挚友。一面之交的朋友,酒肉之交的朋友,权势之交的朋友……都是不可靠的,都不能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冯梦龙 《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明·方孝孺《闲居感怀》其三。九天:九重天,指天极高处。这两句大意是:蚯蚓独占区区一穴之地就心满意足,而神龙却志在九天凌空翱翔。作者以蚯蚓和神龙比喻社会上两种人的处世态度和人生理想。前者是目光短浅,心胸狭窄的卑琐小人,他们胸无大志,只顾一己之私,有个舒适的安乐窝就别无他求;后者是目光远大,胸怀天下的志士仁人,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奋发进取,力图为国为民作出一番大事业。作者意在否定前者,肯定后者。可引以为两种不同人生观的人画像,鼓舞人们心怀天下。
明代文学家 方孝孺 《闲居感怀》见唐·李白《劳劳亭》。劳劳亭:三国吴时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南,为古代送别之所。这两句大意是:天下最人伤心的地方,就是送客作别的离亭了。这是一首抒离别之情的小诗。本来离别就是使人黯然销魂的伤心事,但诗人不直说离别,而是说天下伤心之处是送客的离亭,这样写不仅开篇擒题,而且能使读者因地(劳劳亭)及事(送客),因事(送客)及人(送客之人),因人及情(送别友人,自然伤情),把离伤别愁曲曲道出,含蓄而别致。
唐代诗人 李白 《劳劳亭》汉·司马迁《史记·孝文本纪》。本:根本。本句大意是:农业是国家的根本。这是汉文帝说的话。上日:“~,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意思是说:“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在耕种我名义下的田地(天子籍田千亩)时,我要亲自率领大家耕种,以此供给宗庙作祭器里的祭祀物(粢盛)。我国是个农业大国.重视发展农业,强调以农业为本,是发展封建经济的根本环节。汉文帝不仅认识到这一点,而且提出亲自参加耕种,尽管只是象征性地走个过场,但在封建社会里,以天子之尊能够做到这一点,以示身为民先,已经是很了不起了。“文景之治”历来为史学家所称道,汉代能出现这一盛世,除汉文帝实行了改革法律,废除连坐与肉刑,减轻赋税,反对厚葬,加强军队建设,抗御匈奴侵扰等一系列措施外,与他重视发展农业有着重要关系。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孝文本纪》春秋·孔子《论语·泰伯》载孔子语。天下:国家。有道:指政治清明。见:同“现”,指从政。隐:隐居不仕,这两句大意是:国家政治清明,就从政;政治黑暗,就隐居。国家政治清明,统治者能知人、用人,那么就出来参与政事,实现自己经世济时的抱负;如果政治混浊,统治者残暴不仁,昏庸不明,那么就隐居不仕,明哲保身。孔子的这种思想,成为封建社会许多知识分子的处世哲学。可用于反映旧社会知识分子的出处观,也可以出处反指政治的清明与否。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泰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