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春心:两性爱幕的心情。这两句大意是:春心被张生系住,无奈感情不能畅通,只觉得情比柳丝还短;和张生仅隔花荫却不能亲近,只觉得人比无涯还远。莺莺“自见了张生,神魂荡漾,情思不快,茶饭少进”,害起相思病来了。这两句就是她吐露相思心迹的唱词。张生的出现,系住了莺莺一颗火热的春心,她爱张生爱得深沉,却又不敢放纵自己的感情,以致感到和柳丝相比,反倒显得感情浅短。她想亲近张生,但虽然二人近得像隔着花荫一样,却又难得亲近,相比之下,“天涯”反倒显得近了。这样就把莺莺心灵深处热恋张生,一心想亲近张生的炽烈感情写出来了。为了显出她这种感情的深度,作者把它与可度量的事物进行对比,给人以一种真切的感受。可用以写爱情炽热。
元代杂剧作家 王实甫 《西厢记》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这几句大意是:昨天夜里,西风吹尽了树上的绿叶,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通向天边的道路。这首词写思妇的离愁。抒情主人公通宵未眠,在凄冷的秋夜,她目睹月光“穿朱户”,耳听“西风凋碧树”,离愁别恨整整折磨了她一夜。天明以后,她“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自然还是看不到她所牵挂的人的踪迹,心里也更加凄苦。这几句词情景交融,“西风调碧树”的秋声秋景,烘托着思妇的愁绪;也正因为绿叶尽凋,才使她登楼后能望尽天涯。望尽天涯而不见,自然更加惆怅。两句以阔大的境界包容无限的愁思,不见纤柔横靡之气,在抒写离情别绪的作品中别具一格。也正因为它气象阔大,境界高远,所以近代学者王国维借用其意境,来说明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具备的三种境界中的第一种:知识要渊博,眼界要开阔。
北宋词人 晏殊 《蝶恋花》宋·柳永《倾杯》[鹜落霜洲]。芳容:指女子美丽的容颜。鳞翼:鳞指鲤鱼,翼指鸿雁,古代有鲤鱼和雁足可以传书的传说。何计:即无法。争:怎。行客:游子。这几句大意是:自从别了你的芳容,山水遥远,有什么法子和你通音信?想你在深深的绣楼里,怎会知道相思把我这天边游子摧残得容颜憔悴!这首词是作者宦游途中伤远怀人之作,他所怀念的,是深闺中的意中人。这几句先写自己对对方的思念:自从分别以后,“水遥山远”,音讯不通,虽有万种愁绪,却无计诉相思;然后设想对方未必理解自己的处境:也许,你正在埋怨我一去无消息?也许,你正在怀疑我另有新欢?唉!你在那深沉的绣阁中,怎么知道我这天涯行客的风霜之苦,怎么知道我正为思念你而憔悴不堪啊!从对方写起是古诗词中常用的笔法,一般都是推己及人,写双方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这首词却转换角度,设想自己所爱的人未必理解自己,这就使相思之情更苦,词的意境也更加悲凉。
北宋词人 柳永 《倾杯》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几句大意是:干枯的藤条缠绕着老树,黄昏的乌鸦在老树枝杈上凄叫;小桥旁,溪水边,住着几户人家;在那条行人稀少的古道上,一个客子冒着瑟瑟秋风,骑着一匹瘦马踽踽独行。这是一首千古流传的写秋景的小令,末二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三句中,作者选取了九种极富特征性的景物,把它们巧妙地安排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苍茫凄凉、衰飒孤寂的画面。三句全是景语,同时也全是情语,在这些物象中。已融汇着天涯游子的哀伤之情,只待末句“断肠人在天涯”一笔“点睛”,就境界全出,整首小令情景交融,妙合无垠。在语言上,~三句十八个字,全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中间不用一个动词,但毫不妨碍人们的想象和理解,既简洁、精炼,又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这首小令由于在艺术上有很高成就,故被人称之为“秋思之祖”,它还作为锤炼语句和情景交融的范例被人们传诵。“小桥流水人家”也常被单独引用,已转化为一种清新、优美、亲切的意境。
元代戏剧家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