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名言

16.今日桑榆晚景好,共祈百岁老鸳鸯。语言学家 王力
17.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工夫。

宋·欧阳修《南歌子》[凤髻金泥带]。试手初:初次试试自己(描花)的身手。等闲:白白地。这几句大意是:这位新嫁娘久久地饿偎在丈夫的怀里,抚弄着彩笔,在婚后初次尝试着描摹花朵。由于沉溺于幸福的爱河之中,白白地消磨掉不少时光,影响了刺绣工夫。这是一首描写新婚夫妻恩爱生活的词。~几句把新婚夫妇的生活情态写得逼真传神。新娘子为了掩饰自己的羞涩,在~后,地又撒娇地“笑问鸳鸯双字,怎生书?”是她真的遗忘了,还是俏皮地故作逗趣,一任读者猜想。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南歌子》
18.鸳鸯于飞,在江之涘,和音交畅,拊翼双起。

晋·郑丰《答陆士龙诗四首·鸳鸯》。于飞:飞。“于”为语助词,无实义。涘(sì四):水边。和音:和谐的声音。拊(fǔ府):击,拍。这几句大意是:一对鸳鸯拍着翅膀,在江边双双飞翔,和谐的叫声总是那么欢畅。诗句形容一对鸳鸯从水边双双飞起的情形,采用四言形式,语言古朴,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是在有意识地学习《诗经》的风格特点。《诗经》有“凤凰于飞”的句子,描写凤凰相偕而飞,后人常用以比喻夫妻和谐。这几句可以描写鸳鸯,也可以用以比喻夫妻关系和睦。

晋代学者 郑丰 《答陆士龙诗四首·鸳鸯》
19.南山一树桂,上有双鸳鸯,千年长交颈,欢庆不想忘。

无名氏《鸳鸯》。鸳鸯:古称“匹鸟”,雌雄偶居不离,常用以比喻夫妇。传说人得其一,另一则相思而死。交颈:两颈相依,表示亲密,后多用于比喻夫妇之亲爱。这几句大意是:南山的一棵桂树上,栖居着一对鸳鸯。它们两颈依偎,千年厮守,欢乐相处,永不相忘。这首诗是汉人流传下来的最早的吟咏鸳鸯忠于爱情的诗篇。其实,在动物界很多禽、兽都恪守着一夫一妻制,成双成对地生活在一起,。据动物学家研究:野生的灰雁,当雄雁有了自己的配偶,绝对忠贞不二,甚至丧偶后,多半也不另寻新欢,宁愿独守其身。水獭也是一夫一妻制的好例子,它们共同筑窠、猎食,抚养小水獭,一旦有其它水獭闯入,就会全力赶走它。英格兰的大脚鹅,乌干达的羚羊也是忠于配偶的模范,可惜它们没有像中国的鸳鸯那样,被视为夫妇的象征,并被赋予“爱情之鸟(兽)”的美名。

无名氏 《鸳鸯》
20.两两戏沙汀,长疑画不成,锦机争织样,歌曲爱呼名。

唐·杜牧《鸳鸯》。沙汀(tīng厅):水边沙滩。锦机:织机。这几句大意是:鸳鸯成双成对地在水边沙滩上嬉戏,我总怀疑画笔画不出它们的美好形象,人们都争着在锦机上织出它们可爱的模样,在歌曲中也喜欢把它们的名字呼唤。鸳鸯戏水,两两相依,形象优美动人。如此可爱的形象,画图“画不成”,锦机“争织样”,歌曲“爱呼名”,诗人采用铺排手法,极力渲染鸳鸯为人们喜爱的情形。可用来描写鸳鸯。

唐代诗人 杜牧 《鸳鸯》
21.两两莲池上,看如在锦机,应知越女妒,不敢近船飞。

明·高启《鸳鸯》。这几句大意是:鸳鸯双双对对在荷塘里相伴嬉戏,宛如一幅绚丽的锦绣未下织机。大概知道采莲少女羡幕妒忌的心理,不敢靠近菱船莲舟比翼齐飞。鸳鸯雌雄不离,被称为“恋爱之鸟”。高启的诗先写在清水碧波、翠叶红荷间来双去对的鸳鸯,看去好似美丽如画的锦绣;后写鸳鸯的“心理”,它们怕自己成双成对过分亲昵会引起越女的妒忌,就知趣地远离姑娘们的莲舟比翼而飞。全诗不正面落笔,而用比喻、反衬手法写鸳鸯,既含蓄蕴藉,又意见言外。

元末明初著名诗人 高启 《鸳鸯》
22.鸳鸯交颈绣衣轻,碧沼藕花馨,偎藻荇,映兰汀,和雨浴浮萍。

五代·前蜀·毛文锡《诉衷情》[鸳鸯交颈]。交颈:颈项相交,形容十分亲密的样子。沼(zhǎo找):小池。藕(ǒu偶)花:荷花。馨(xīn新):芳香。偎:靠近。藻荇(xīng幸):指各种水草。兰汀(tīng厅):生长着兰花的沙洲。这几句大意是:碧绿的小池中荷花飘香,双双鸳鸯交颈而栖,身穿轻盈的绣花衣裳,光彩映照着兰洲,身影依偎着水草,正冒着细雨,沐浴在浮萍旁。好一幅鸳鸯浴水图!不仅有细致的描绘,而且有多侧面的烘托映衬,可用来描写鸳鸯戏水的情形。

唐末五代诗人 毛文锡 《诉衷情》
23.无主荷花开满堤,莲歌声脆小楼西。鸳鸯自是多情甚,雨雨风风一处栖。清代诗人 季淑兰 《消夏词》
24.眼想心思梦里惊,无人知我此时情。不如池上鸳鸯鸟,双宿双飞过一生。

宋·尤袤《全唐诗话》宿在一起,飞在一起。比喻相爱的男女形影不离。

南宋诗人 尤袤 《全唐诗话》
25.叶有清风花有露,叶笼花罩鸳鸯侣,白锦顶丝红锦羽,莲女妒,惊飞不许长相聚。

宋·欧阳修《渔家傲》[叶有清风]。这几句大意是:绿叶在清风中摇曳,鲜花上挂着露珠,叶儿花儿茏罩着成双成对的鸳鸯伴侣,白锦般的顶丝,红锦般的毛羽,引起了采莲女的嫉妒,把它们惊飞,不许它们长相聚。鸳鸯在荷花丛中成双作对地嬉戏,那情景引起了采莲姑娘的妒忌。诗人用清丽的彩笔勾画出优美的画面,用莲女的嫉妒反衬出鸳鸯侣的一往情深,蕴蓄着无穷的情趣。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渔家傲》
老办法 Copyright (C) 2009-2012 www.laoban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39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