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墨子《墨子·公孟》恶(wū屋):疑问代词。怎,如何。这两句大意是:你不能管理好自身,怎么能管理好国家的政事呢?一次,告子自信地对老师墨子说:“我能够治理国家,从事政治。”墨于听了谆谆告诫说:“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同时批评告子“~。”墨于的话很有道理,俗话说己不正不能正人。只有管理好自己才能管理好别人。每个从政者,如果真想做出政绩来,首先就要从自己做起。
墨翟,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 墨子 《墨子·公孟》战国·列子《列子·说符》。本句大意是:治理国家的困难在于识别贤能,而不在于自己贤能。这句话道出了识贤择佐的重要性。治理国家,光凭孤家寡人是不行的。个人贤能,只是使一个人的才智起作用;善于识贤择佐,使众多的贤人能者都发挥自己的才能,那国家治理起来就容易得多了。这句可用于说明知贤择佐的重要性。
战国思想家 列子 《列子·说符》秦末汉初·黄石公《三略》治国之道,在于依靠贤士和民众。信任贤士像信任自己的心腹一样,使用民众,象使用自己的四肢一样。那么制定政令,就不会有所疏漏。一旦有所行动,犹如身体与四肢相随,骨节相互照应,自然天成,妙合无间。强调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于得人与否。
秦末汉初隐士 黄石公 《三略》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通国身》。治身:调养自身。道:方法,途径。这两句大意是:善于调养自身的人,以积蓄精力为最宝贵;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以积聚贤才为正确的途径。精力为身体之精华,贤才为国家之精华,就像养身者以积蓄精力为贵一样,治国者也要以延揽贤才为正途。这两句一为比体,一为喻体,比喻精确,说理透辟,这种以喻达理的方法值得学习。
西汉哲学家 董仲舒 《春秋繁露·通国身》吕不韦《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悖(bèi备):混乱。持国:保持目家安定与繁荣。过几句大意是:治理国家投有一定的法制就会大乱,死守故法不知变革也会大乱,混乱动荡就不可能保持国家的安定与繁荣。《吕氏春秋·察今》强调了因时变法的重要性,说明古今时世不同,制订法令、政策当明察今天的形势,这样才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时代不同了,事物变化了,如政策法令不相应调整变化,仍以故法治国,没有不失败的。《察今》阐述的道理,至今不失其启迪、教育意义。
战国末期商人,政治家 吕不韦 《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唐·马总《意林》引《物理论》。柯:建造。简:通“柬”,选择。佐:辅助的人。这两句大意是:建造大厦的人先选择匠人,而后才选择材料;治理国家的人先选择辅佐官员,而后才能安定百姓。建造大厦,没有好的工匠,即使有好的建筑材料也建不好。治理国家,没有有才能的官员辅佐,再好的百姓也不能安居乐业。这两句从择佐与安民的先后关系,说明了择佐的重要。
唐代文人 马总 《意林》春秋·管仲《治国》增产粮食乃是成王业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务,是招引民众的途径和治国的道路。
春秋时期政治家,史称管子 管仲 《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