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冯梦龙《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无情水:指酒。心意迷:失去理智。这两句大意是:希望您不要多喝那无情的酒了,喝醉以后是会让人失去理智的。~二句以幽默的语言讽刺了那些贪杯好饮的人。作者把酒称为“无情水”,滑稽中带有嘲讽的意味;而“教人心意迷”五字,正好为“无情”作了注解。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冯梦龙 《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见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落红:落花,此处指自己离开官场,这两句大意是:落花不是无情的东西,它将变成肥沃的泥土,护持着更美的春花开放。龚自珍原诗为:“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抒发了诗人被迫离京时愤懑、激荡的心情。作品暗喻他虽被迫辞官,但决不气馁,一定以新的方式为自己的理想奋斗。诗歌富有朝气,给人以鼓舞,一扫以往伤春哭红的文思。用以讴歌那些坚持操守,到老不衰,为理想、为事业献身的人,十分恰切。
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龚自珍 《己亥杂诗》宋·辛弃疾《定风波》(听我尊前).这两句大意是:只要感情亲密,即使相隔千里,也觉得亲近;要相信,没有感情的人,即使面对面,也如同隔着山河。这是作者送友人范暾之游建康(令南京市)时即席而写的赠别词,词意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近。可用以表友情,写慰别。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定风波》宋·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这几句大意是:傍晚时分,斜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蓝的天空与秋水相连,芳草向远处伸展,一直伸展到连夕阳也映照不到的天边。作者在这几句词中主要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羁旅思乡的心情。“芳草”是一种蕴蓄着丰富内涵的艺术形象,作者对它寄予着深情,然而芳草却是那么“无情”,“更在斜阳外”。以如此委曲婉转的文字抒发思乡之情,是很有特色的。可用来描写傍晚夕阳西下、水天相接的景色,也可以用后两句抒写思乡或怀人的心情。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 《苏幕遮》清·洪升《长生殴·窥浴》。中(zhong众)意;满意。这是唐明皇与杨贵妃共浴华清池后合唱的词。这几句大意是:你是我的意中人,我是你的意中人;你中我的意,我中你的意。即便是那些不懂得爱情的花鸟也要为我们的美满结合而情痴。爱情是幸福的。当两个情人互相满意,互为意中人的时候,便觉得世上的一切都是美好的,随着这种情感的外放,意念所至,甚至于觉得连那些没有情感意识的花花鸟鸟,也为他们的幸福结合而羡慕。两句充分表观出李、杨二人两情相悦的心情,以有情移无情的手法对渲染这种情感起了很好的作用,在描写爱情时,这种情感的境界和移情的手法可以作为借鉴。
清代戏曲作家、诗人 洪升 《长生殴·窥浴》宋·欧阳修《秋声赋》。有时:到时候(指到一定节令)。飘零:凋零飘落。惟物之灵:万物当中,人特别具有灵性。《尚书·泰誓上》:“惟人万物之最灵。”这几句大意是:草木是没有感情的,到时候就会凋零坠落,只有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在大自然中是万物之灵长。《秋声赋》是一篇千古名赋、~几句借草木到秋天就要萧条零落,大地充满了秋的肃杀,抒发了作者对世事多艰、人生易老的感慨。故在~之后接着写道:“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秋声赋》唐·韦庄《思帝乡》(春日游)。这几句大意是:我打算嫁给他,这就实现了我一生的心愿;即使有朝一日被他抛弃,也决不感到羞惭、后悔。这是一首著名的写爱情的小词。词中写一个春游的少女,在郊野路上遇见一个潇洒倜悦“足风流”的少年,正符合她择婿的理想要求,顿生难以抑制的爱幕之情。她暗自表示:~。这是一个拔辣大胆、感情奔放的少女。“妾拟”九字,写期望之殷切,感情之深挚;“纵被”八字,写自我之奉献,殉身而无悔。正是这种深情的态度和奉献的精神,最能给读者以丰美的感受,这就是人们喜爱这首小词的原因。
唐代词人 韦庄 《思帝乡》唐·韦庄《镊白》。朝朝,天天。镊(nie聂):用镊子夹。缕(lu吕):量词。用于线状物。茎:量词,用于长条形的东西,这里的“雪千茎”指千根白发。这几句大意是:白发实在太无情.天天镊去又重生.开始时只是一缕细丝,逐渐发展成自雪千茎。这几句不同于客观地记述老年人“白发苍苍”,而是渗透着作者不愿衰老的主观感情。他从白发初生时就蓄意把它镊掉.日久不辍,可是白发却越镊越多,终于由“丝一缕”发展成“雪千茎”。于是作者在无可奈何之际。发出了“白发太无情”的怨嗟。几句诗既写出了老人的神态。又写出了老人的心情。还反映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生规律,诗的容量较大,耐人寻睐。
唐代词人 韦庄 《镊白》见宋·李清照《点绎唇》[寂寞深闺]。阑干:即栏杆。望断:向远处遥望直到望不见。这几句大意是:我靠在这个阑干,又转到那个阑干,转来转去,只是没有一点情绪。不知道我所忆念的人在何处?我望啊望,一直望着那连接天边的芳草地,望断了他回来的那条道路。这是一首抒写离愁的词,所引几句是词的下阕。在古典诗词中,“倚阑”总是为了遥望,而遥望往往与愁绪相连。这几句一开始就披露了作者愁闷烦乱的心境。倚阑而至于“遍”,可见伫立时间之久,转换方位之多,这正是遥望不得、心烦意乱的表现。抒情主人公在望什么?为什么如此“无情绪”?后三句巧妙地作了回答。“人何处”一问揭示我们,她是在望一个不知踪迹的人。正因为此人不知去向,所以作者无法正面作答,只在后两句以情景交融之笔,巧妙地为我们提供了答案:那萋萋的芳草一直延伸到天边,我望断了这条远人归来的道路,却看不到他的踪迹。原来,作者“倚遍阑干”,是在盼望丈夫归来,正由于望而不得,她才心烦意乱,无情无绪。“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意境何其美!寸心何其苦!古人盛赞这首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又说它“泪尽个中”,实非虚誉。
宋代女词人 李清照 《点绎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