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辩》。本句大意是:语言完了而意味却无穷无尽。作者在这里强调的是一种含蓄的诗境,言虽尽而寓意无穷,耐人思索,耐人寻味。刘勰《文心雕龙》所谓“情在词外”,所谓“物色(风物景色)尽而情有余”,“辞已尽而势有余”,指的就是这种含蓄的美。无论写诗作文,都应追求一种深度和厚度,避免因过于直露而流于浅薄。
南宋诗论家、诗人 严羽 《沧浪诗话·诗辩》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迥(jiǒng炯):远。宇宙:天地四方叫宇,古往今来叫宙。这两句大意是:看到天高地远,于是感到空间、时间真是无穷无尽。这两句说明宏观世界的无限大,无限远,既无起始,又无终极,无穷无尽,永无了时。在宇宙、自然面前,一切都是渺小的,有限的。
唐代诗人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唐·李益《春夜闻笛》。这两句大意是:(由于笛声唤来了春天)洞庭湖的大雁捱不到天明,一夜之间都飞回了北方。这当是作者贬谪到南方时的思归之作。相传大雁冬天由北方飞到南方.在衡阳回雁峰栖息过冬,春天一到又从南方飞回北方。所以诗人说:“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春暖大地却没有给诗人带来暖意,雁尽北归诗人却仍滞留洞庭。因此,呼唤春天的笛声虽给人间增添了春色,却给迁客平添了一段愁情。可化用此名句来表现乡愁。
唐代诗人 李益 《春夜闻笛》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四。这两句大意是不要想那些无穷无尽的身外之事了,暂且来喝干有生之年的这几杯薄薄的浊酒罢。这首诗原诗为:“二月已破三月来.惭老逢春能几回?~。带人叹老伤时,而又自我解脱,处以达观.与李白“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有异曲同工之妙。
唐代诗人 杜甫 《绝句漫兴九首》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句大意是:碧绿的荷叶无穷无尽,仿佛一直接到天边;沐浴在晨光里的荷花显得特别红艳。杨万里原诗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作品赞美了西湖秀丽的自然风光。诗句色彩浓丽,景物鲜明,意境阔大,碧绿的荷叶,红艳的荷花,在阳光下相互映衬,无穷无尽地延伸到天边。这幅图画,何等开阔,何等美丽!可用以形容荷花的色泽或形容荷池的辽阔。
南宋诗人 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辛弃疾《鹧鸪天》[唱彻阳关]。这两句大意是:江水连天,树影随流动的江水不断映入眼帘;远山绵延,被阴沉带雨的乌云遮去了一半。此词是词人送友时所发的人生感慨。其上片云:“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此条对仗工稳,炼字生神。“浮天水”对“带雨云”,“无穷树”对“一半山”,空间辽阔,气魄宏大。“送”、“埋”二字,别情依依,含而不露。两句既是触景生情,又是因情设景,故能气象雄浑,传情淋漓。这种方法,可为今天写作提供楷模。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鹧鸪天》宋·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候馆:迎候旅客的馆舍,即旅店。这两句大意是:离家越远,离愁也越无穷,就像那连绵不断的涨起的春水一样。这两句写远行在外的征人的离愁。在一个“草熏风暖”的初春时节,这位征人由“候馆”走上了新的征程。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家中的妻子,走到哪里想到哪里。随着征程的延伸,离家越远,离愁也越深长,征程无尽,离愁无穷。作者把这种可感不可见的愁绪比作旅途中所见的春水,以春水之“迢迢”状离愁之悠远,以春水之“不断”状离愁之绵长。这个贴切的比喻,把抽象的离愁给以物化,使之具体形象,其意境显然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见《虞美人》)一脉相承,状写离愁时可以化用。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踏莎行》清·纳兰性德《太常引·自题小照》。这两句大意是:无边的往事像无穷的山色一样,一律都是冷冷清清。词句写冷清清的山色、往事,既反映了作者的身影面容。也刻画了作者的心境,从作者对往事如烟,不堪回首的冷漠中见出作者心境的清冷。这种以山色写往事,以往事显面容,以面容见心境的写法是新奇巧妙的。词句可化以写冷清的心境。
清代满洲词人 纳兰性德 《太常引·自题小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