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名言

1.梅花一时艳,竹叶千年色。

南朝·宋·鲍照《中兴歌》。这两句大意是:梅花虽美,只能艳丽一时;竹叶的青色,却可千年永存。这两句通过梅花和竹叶的对比,突出了竹叶朴素无华、青翠长存的品格。可用来咏竹或竹叶,也可引申其义,用来颂扬永葆本色的人或事物。反衬对比的写作手法,可以借鉴。

南朝宋文学家 鲍照 《中兴歌》
2.月笼明,窗外梅花瘦影横。宋代文人 李重元
3.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唐代诗人 孟浩然
4.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唐代诗人 杜甫
5.不是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唐·裴休《宛陵录》不经住冬天那刺骨的严寒 梅花不会有扑鼻的香气 寓意 没经过刻苦的锻炼实践 努力怎么能取得成功

唐朝名相 裴休 《宛陵录》
6.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

唐·卢仝《有所思》。君:指思忆中的美人。这两句大意是:一夜相思,神志迷离,醒来时忽见美人玉立窗前,忙走近一看,原来是夜里怒放的梅花。~写人在极度思念中所产生的幻觉,可用于表现热恋中的人由于相思太深,恍惚中常把他人或他物误认成意中人。

唐代诗人 卢仝 《有所思》
7.黄鹤楼中吹玉苗,江城五月落梅花。

唐·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在武昌长江边。江城:指江夏(今武昌),因在长江汉水滨,故称江城。落梅花:即《梅花落》,苗曲名。这两句大意是:在黄鹤楼上听到吹《梅花落》的笛声,仿佛看到梅花在五月间飘落江城的景象。诗人运用“通感”手法,使听觉形象(《梅花落》笛声)与视觉形象(梅花飘舞)相通,由幽怨的笛声化为凄凉的落梅景象,恰当地表现了此刻冷落的心境,烘托出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故前人评曰:“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有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之妙。

唐代诗人 李白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8.梅花寒雀不须摹,日影描窗作画图。

宋·杨万里《东窗梅影上有寒雀往来》。摹(mó摩):依样写字作画。这两句大意是:梅花和寒雀是无须人去描摹的,日影把它们映在窗子上,正好在窗上绘出了画图。诗句将隆冬景象写得富有生机,充满意趣。日影可以“描窗作画图”,这个艺术构思确实新奇而又真实生动。可用来描写冬日景象。

南宋诗人 杨万里 《东窗梅影上有寒雀往来》
9.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

宋·陆游《初冬》。这两句大意是:敬残将殒的红叶还缀在霜枝上愈看愈美,傲雪凌寒的梅花含蕊未放似已有暗香传来。枫叶是秋天的标志,梅花为冬天的象征;枫叶欲残写秋天已尽,梅花待开写冬日初至。诗人选择富有季节特征的风物加以描绘,就把初冬的景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初冬》
10.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宋·杜耒《寒夜》。寻常:平常。才有:一有。这两句大意是:窗前明月跟平常一样,但一有梅花的映衬,便非比寻常了。两句诗揭示了审美意象相互交融的道理。月亮作为一个单独的审美对象,诚然也美,但它的美感是单调的。若把它和其它物象相映衬,产生意象的交融,则会相得益彰,生发出新的意境。这里,作者在皎洁的月色下配上几枝疏梅,梅影深浅浓淡,随风婆娑摇曳,物象便多了层次感、动态感,平添了许多诗意,这就是“梅月”和“明月”美学意义不同的地方。

南宋诗人 杜耒 《寒夜》
11.谁怜寂寞书窗下,冻影梅花伴夜灯。

明·毛文贞《冬夜》。冻影:指梅花投在冰冷的地面上的影子。这两句大意是:有谁可怜在那寂寞的书窗下,梅花把影子投射在布满严霜的冰冷的地面上,陪伴着那深夜不灭的灯光。原诗全文如下:“玉井无声户已扃,一庭霜月冷如凝。~。”这几句辞采清丽,韵味幽深,虽全都是写景,但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这一庭霜月,半树华影,都与那寂寞书窗里的人为伴,从而可以想见他冬夜苦读的情况。这种以景写人的含蓄、曲折的表现手法,值得玩味和学习。

本名 毛钰龙 明代著名女诗人 毛文贞 《冬夜》
12.若非一番寒澈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原名陈喆,台湾女作家 琼瑶 《梅花烙》
13.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南宋诗人 卢梅坡
14.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金刘着
15.江南二月风雨过,梅花开尽杏花红。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 萨都刺
老办法 Copyright (C) 2009-2012 www.laoban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39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