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气名言

1.不食嗟来之食。

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下》。嗟(Jie阶)来之食;据《礼记·檀弓》记载:春秋时齐国大饥,有一个叫黔(qian前)敖的人在路上给饥民施舍饭食。此时,一个衣冠不整的饥民走来,黔敖喊道:“嗟!来食”(意思是“喂!来吃!”),那个饥民抬起眼睛注视着他说:“予唯~,以至于斯也”(意思是“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落到这种地步啊!”),终于辞谢不吃.以致饿死。后以“嗟来之食”泛指带有侮辱性的甚至别有用心的施舍。嗟,一种不礼貌的呼唤声。本句大意是:不吃“嗟来”的食物。~表现了一种清高的骨气。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就把解放前夕美国施舍的“救济粉”称为“嗟来之食”,认为“吃下去肚子要痛的”,并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民族气节,创造性地运用了~这一古老的名句。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檀弓下》
2.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四。瘦骨:骏马的特征。这两句大意是:这匹马虽然瘦骨嶙峋,轻轻敲敲它,发出的却是响亮的金属声。汉代有铜马,亦称天马。这里的瘦马骨带铜声,自有天马的非凡气质。骏马瘦骨却坚劲,敲来犹自带铜声,这是对马的颂扬,也是对有志之士坚贞不屈的品格的礼赞。可用以写马,也可用以赞颂人的骨气。

唐朝诗人 李贺 《马诗二十三首》
3.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要:要领。统:总括,全部。这两句大意是:书法的要领,可以总括为“骨气”二字。刘熙载把前代书法家总结的经验归结为“骨气”二字,非常精辟。他还阐发说:“骨气而曰洞达者,中透为洞,边透为达。洞达则字之疏密肥瘦皆善,否则皆病”,可见。“骨气”之重要,学书法者应当切记。

清代文学家 刘熙载 《艺概·书概》
4.动摇则骨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三国魏医药学家 吴普
5.他觉得用力拉车去挣口饭吃,是天下最有骨气的事。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满族 老舍 《骆驼祥子》
6.一个不知自重的人,他的行径就跟一株草一样,没有骨气,卑躬屈膝,轻浮得左右动荡。古印度故事集 《五卷书》 《五卷书》
7.你为人像水一般软弱。这一点人家很快就会发现的。他们不用费什么劲就会发现你为人没有骨气。他们可以像对付一个奴隶一样对付你。美国作家 马克·吐温
老办法 Copyright (C) 2009-2012 www.laoban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39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