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不善,众美皆亡。

—— 西晋史学家 陈寿 《三国志》

名言解释:

陈寿《三国志》卷59,吴主五子传

一旦做了一件坏事,做过的所有好事将化为乌有。

更多 陈寿经典语句

1.兵贵神速。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本句大意是:采取军事行动,最可宝贵的是行动迅速。“兵贵神速”乃千古治军克敌之妙诀。因为只有速度,才能打乱敌人的部署,争取到所需要的时间;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才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在今天,时间就是生命,时问就是效益,尤应重视速度,“兵贵神速”的古训,愈来愈为人们重视。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2.要言不烦也。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管辂传》注引《管辂别传》。要:切要。烦:又多又乱。本句大意是:切要的言论不多不乱不絮叨。据《管辂别传》记载一次何晏请管辂到他家,邓飏也在座。邓飏问管辂:人家都说你精通《周易》,为何你一句也不谈《周易》的道理昵?管辂说:精通《周易》的人是不谈论《周易》的。何晏听了赞扬说:“可谓~也。”后来人们用~形容说话扼要切题,一点不琐碎罗嗦。

《三国志·魏志·管辂传》
3.不求备于一人。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求备:要求完备、全美。本句大意是:不能要求一个人十全十美,完备无缺。人不可能全美,谁也不可能没有缺点。如果用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吹毛求疵地求全责备于一人,那么这样的人是绝对找不到的。如果“此作为任用人的标准,那么就一定找不到可以任用的人。这句用于对人不可求全责备。

《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
4.集众思广忠益。

晋·陈寿《三国志·野书·董和传》。集:集中。思:思想,意见。广:增广。益:好处。本句大意是:集中群众的意见和智慧,可以收到更大更好的效果。这是诸葛亮教育他的部属时说的话。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是最聪明最有学问的人。可是诸葛亮却不自以为是,他懂得倾听群众的意见,集中群众的智慧,使自己成为足智多谋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这句名言,被缩写成成语“集思广益”,流传至今。

《三国志·野书·董和传》
5.厚葬无益于死者。

见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厚葬:指丧葬时奢侈铺张。本句大意是:大肆挥霍钱财操办丧事,对死者没有好处。古时贵族的生活很奢侈,不但活的时候挥霍浪费,死了还要厚葬,用以表示他们的尊贵。墨子早就提出过“节用”、“节葬”的主张,提倡减少无用的耗费,具有打破贵族等级制度的意义。古人已经认识到~,主张节约办丧事,现在却还有人以奢侈的葬礼表示孝心;更有甚者,老人活着的时候不好好奉养,死后却以厚葬为自己立名,不亦蒜夫!批判这种社会现象,提倡薄葬厚养的社会风尚时可以引用这旬古语。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

更多 关于做坏事的经典语句

1.犯天下之不韪。

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正始》。韪(wěi伟):是,对(常和否定词连用)。本句大意是:不顾广大民众的极力反对,公然去干罪恶极大的事。此句又作“冒天下之大不韪”.见《左传·隐公十一年》:“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意思是:君子所以知道息国将要灭亡……是因为它犯了五大“不韪”击攻打别国,丧失军队打败仗,不是应该的吗?~可用于谴责严重损害民众利益的人,也可用来说明敌人犯了天大的错误。

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顾炎武 《日知录·正始》
2.没有单独魄力的人,将依仗别人做坏事。日本明治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及教育家 福泽谕吉 《劝学》
3.好人做坏事,比坏人做坏事更令人厌恶。台湾作家,评论家 李敖
4.钱是个可恶的东西,用它可以办好事,也可以做坏事。19世纪俄国作家 冈察洛夫
5.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 毛泽东
老办法 Copyright (C) 2009-2012 www.laoban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39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