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汉皇族淮南王 刘安 《淮南子·人间训》
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
这两句大意是:边塞上的一个老头丢了一匹马,怎么知道这不是好事呢?
《淮南子·人间训》说:边塞上有一个人丢了一匹马,人们都来安慰他。他的父亲说:怎么会知道不因此而得福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果然带了一匹胡地的骏马回来了。陆游《长安道》说“塞翁失马犹为福”,即本于此。这两句话比喻虽然暂时受到损失,但也可能因此得到好处,含有在一定条件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之意。可用以说明条件转化的哲理,也可用以说明祸、福之间的辩证关系。
更多 刘安经典语句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逐:追赶。顾:回头看。本句大意是:追赶鹿的人,顾不上看兔子。此句是说,狩猎者在追逐大猎物时,往往顾不上猎捕小猎物。从积极方面理解.这样作目标专一,穷追猛打,定可达到目的,不至于犯顾此失彼,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错误。从消极方面理解,这样作缺乏统盘考虑,不能做到统筹兼顾,因而收效也不理想。
《淮南子·说林训》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本句大意是:迅疾响起的雷声使人来不及捂住耳朵。此句比喻来势迅猛,使人猝不及防,常用于军事上的快速行动、突然袭击使对方措手不及而获取胜利,说明军事学上兵贵神速的道理。兵贵神速是一条重要的军事原则,因而~这句形象化的比喻常为兵家所引用。屡屡出现在古代军事家的论述中。如《六韬·军势》“~,迅电不及瞑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一旦击之,所谓~。”《晋书·石勒载记》:“直冲未柸帐,敌必震惶,计不及设,所谓迅雷不及掩耳。”曹操和韩遂,马超作战,假意答应和韩、马割地议和,麻痹对方,然后用奇兵出击,制胜对方。曹操形容这次战役用兵之神速时就用了~这句话。
《淮南子·兵略训》汉·刘安《淮南子·汜论训》栗(lì):害怕得发抖。宽中要有严,严中有宽,宽严相济。
《淮南子·汜论训》汉·刘安《淮南子·缨称训》。这两句大意是:只要自身正直,品行端正,与一切邪恶的人和事无染.就能自行抵制各种邪恶的侵蚀。~说明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一个人站得正,走得直,特立不倚,临财不苛.廉洁自守,心地纯正,一切邪恶的人不敢相犯则众邪自息。俗语说“邪不压正”,“身正不怕影子斜”就是这个意思。
《淮南子·缨称训》更多 关于马的经典语句
见《左传·僖公四年》。风:指牲畜发情时雌雄追逐相诱。本句大意是:马与牛不同类,即使它们发情时也不会引诱追逐,碰在一起。据《左传》记载:齐桓公带领诸侯之兵攻打楚国,楚国派外交使节见齐桓公说:你们齐国在北方,我们楚国在南方,两地相距很远,~,没想到你们竞入侵我们的国土,这是为什么呢?楚国使者以~为喻,说明齐、楚两国了无瓜葛,毫不相干,何以兵戎相见,发动侵略?这句话现在已成日常成语,用以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没有任何共同点和相联系之处。
春秋时期史学家,盲人 左丘明 《左传·僖公四年》春秋·孔子《论语·雍也》。衣(yì邑):动词,穿。轻裘:轻暖的皮衣。这两句大意是:坐着由肥马驾的车辆,穿着又轻又暖的皮袍子。这两句话是孔子形容他的弟子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出使齐国时坐的车辆和身上的穿戴。在孔子时代,人们穿着大袖子、直腰身的衣裳,不便于骑马,故经书中找不到骑马的文字,“乘肥马”也不能作“骑肥马”讲。到后世,骑肥马、衣轻裘已成为达官贵人优裕生活和华丽服饰的两种重要标志,如白居易就把轻裘肥马加以省略,以“轻肥”一词作为篇名,描写中唐十七宦官们的骄奢生活。“肥马轻裘”一词,现在仍活在人们的口头。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雍也》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本句大意是:马蹄踏过暮春的泥地,泥中倒有一半是落花。这句不说满地落花,而说马在路上所践踏的春泥里有一半是落花,从而将静景写成了动景,并曲折地表达出作者对残春将尽的惋惜之情,十分美妙。我们应当注意学习这种委婉含蓄、曲尽人意的表现手法。可引用描写暮春之景或表达惜春之情。
唐代诗人 窦巩 《襄阳寒食寄宇文籍》春秋·孔子《论语·颜渊》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颜渊》春秋·左丘明《左传·宜公十五年》。这两句大意是:虽然鞭子很长,但不应该用来抽打马的肚子(意谓力量用得不是地方)。楚国围攻宋国,宋向晋国求救,景公就发兵相助。伯宗劝阻景公,认为上天庇佑楚国,晋国虽然强大,但不能违背天意去攻打楚国,犹如~一样。“鞭长莫及”的成语即从此化来,但用法已与原意不同,意思变为:马鞭子虽然很长,但够不着马腹,因此用鞭抽打总打不到马肚子上。借以比喻条件不足,力所不及。
春秋时期史学家,盲人 左丘明 《左传·宜公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