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诗人 李益 《杂曲》
唐·李益《杂曲》。
高:高门第。宜:适宜。这两句大意是:嫁女不要攀高门第,只要女儿心里愿意就适宜。
不少人家嫁女儿总是不考虑女儿的心愿,而希望把女儿嫁给门第高的人家,以使家庭荣耀,或以此希冀女儿得到幸福。殊不知这样做往往因为门户不相当而使女儿受委屈,甚至终生不幸。所以嫁女儿不要攀高门第,而要考虑女儿的心愿。作者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能提出“~”的主张,这不单是经验教训的总结,也反映了他民主思想的萌芽,这是很可贵的。
更多 李益经典语句
唐·李益《江南曲》。潮有信:指潮水涨落有定期。弄潮儿:熟悉水性,随潮进退的渔人舟子。这两句大意是:早先如果知道潮水涨落有定准儿,就该嫁给那弄潮的健儿了。全诗是:“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写一个商人之妻抱怨夫婿失信不归,而产生了悔不“嫁与弄潮儿”的奇想。其实,这正是她对丈夫思念至深,抱怨之极时说的气话、痴话,并非真想改嫁他人。这话看似荒唐,却很真实,反映了商妇由盼生怨,由怨生悔的心理状态。
《江南曲》唐·李益《喜见外弟卫言别》。这两句大意是:刚见面询问姓氏时暗自惊讶似曾相识,经过交谈知是表弟,一边称呼名字,一边极力回忆旧时的容颜。原诗的前二句为:“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李益和表弟分手时,两人都在幼年。经过“安史之乱”及藩镇混战、外族入侵等社会动荡,十年之后才得以重逢。这时,两人都已长大成人。长期音信断绝、存亡未卜,再加上随着年龄增长容貌发生变化,以致邂逅相遇时,两人已对面不能相识。互通姓名后才知道原来是一对十年前还在一起嬉戏的表兄弟。惊叹之余,两人一面端详对方的容貌,一面努力在记忆中搜索旧时的印象。这两句通过细节描写,从“问”到“称”,从“惊”到“忆”,层次清晰地写出了诗人见到表弟后由初见不识到接谈相认的感情变化,绘声绘色,细腻传神。可引用以表现亲朋故友之间幼时分散、及长重逢的深挚情谊。
《喜见外弟卫言别》唐·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故人:老朋友。这两句大意是:忽然一阵响动,虚掩的门开了,窗外的竹子也在摇曳。疑是故人真的来了,起身一看,原来是风吹的缘故。这两句写诗人临窗独坐,盼望着友人到来时的心情。诗句写微风绘声传神,生动有致。王实甫在《西厢记》中把李益的诗点化为“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更加脍炙人口。我们要学习李益写微风写得传神,更要学习王实甫化用前人诗句化得精妙无比,后来居上。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唐·李益《写情》。良夜:指花好月圆的良宵。这两句大意是:(因为知心相爱之人已经死去而心灰意懒)从此以后,即使花好月圆的良夜也无心赏玩,任凭明月爬上东楼再沉下西楼。据唐传奇《霍小玉传》:李益家住洛阳,赴长安应试时与名妓霍夺玉相爱,誓共白头。后李益回家,母亲命他与表妹订婚。李益不敢违抗母亲之命,把与小玉的“千里佳期”在“一夕”之间断绝了,霍小玉听到消息含恨而死。李益后来看到小玉的珍簟(diàn电),睹物伤怀,写了这首《写情》诗:“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一片伤逝之情,滥于言表。写心情不佳,兴味索然的感情时,~二句可供借鉴。
《写情》更多 关于婚姻嫁人的经典语句
明·朱柏庐《治家格言》。毋(wú无):不要。聘:聘礼。淑女:温柔善良的女子。奁(1ián连):嫁妆。这几句大意是:嫁女儿要选择好女婿,不要索取贵重的聘礼;娶媳妇要挑选好姑娘,不要计较丰厚的嫁妆。在封建社会,儿女的婚姻全凭“父母之命”,选什么样的女婿,娶什么样的媳妇,全由家长决定。家长的选择标准,关系到儿女的终身幸福。不少家长以权势财富作为择婿择媳的前提,形成买卖婚姻,葬进了许多青年的幸福。朱柏庐这种重人才轻钱财的观点,在封建社会颇有进步意义。今天婚姻不再由父母包办,但选择什么样的对象,仍是年轻人的重要课题;家长是否赞同,对儿女的婚事仍有重要影响。在这方面,朱柏庐的观点仍可借鉴。
明末清初理学家、教育家 朱柏庐 《治家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