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的名言
76.既然他满心烦恼和愁闷,这微笑是从哪儿来的呢?……多半是大自然本身赐给人类这种做假的本领,以便在心灵紧张的困难时刻也能掩盖自己家里的秘密,就跟狐狸或者野鸭一样。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欢乐和悲苦,然而不论这种悲欢多么重大,外人的眼睛却难以看清,这是秘密。俄国小说家,戏剧家 契诃夫
77.一个人染上了一种嗜好,什么烦恼,什么无名的愁闷,都再也伤害不到他的心。你们之中凡是没法再喝到欢乐的美酒的人,不妨想法去搅上一个收藏的瘾,不管收什么(连招贴都有人在收集呢!);那时你即使没有整个儿的幸福,至少能得些零星的喜悦。所谓好癖,就是快感的升华。法国作家 巴尔扎克
78.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如梦如幻,岁月飘零。人活得就是一种心情,不管成也好,败也好,爱也罢,恨也罢,不过都是些过眼的烟云。与其烦恼重重,困扰今生,不如让自己真真正正的笑一回,珍惜现在所有的所有、珍爱自己曾经的曾经,开心地一笑,投入地一笑,投入的笑一回。今回笑了吧。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沧州市佛教协会会长。 延参法师
79.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这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幸福;坏,是指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在精神上,是最痛苦的。在这物质文明发达和精神生活贫乏的尖锐对比下,人类正面临著一个新的危机。国学大师,诗人 南怀瑾
80.有一位网络的朋友给我提了一个建议,假日很长,外出旅游人太多,愿意在家里看看书,上上网,希望在这个假期里了解一些佛法。希望我多写一些寺院的事情,还有生活里对治烦恼的道理。我觉得这个主意很好很实在,起码不馊,大家可以一起来学习。如果有问题还是单独提出来,尽量不要夹杂在评论里,难回答。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沧州市佛教协会会长。 延参法师
81.朋友很少是一见如故的,就像情侣一见钟情也是很少的。朋友不是你可以不假思索、一股脑来输出烦恼、抱怨的人,否则你就是自私的,是在利用你的朋友,不是无原则的相互扶持、分担,要替对方思考,而不是作为语言垃圾箱、情感垃圾桶。自己觉得烦恼、痛苦的事为什么要加诸到对方身上?抱怨是一种毒气、债务。复旦大学教师 陈果
82.毁灭对我来说并不可怕,因为在我出生以来我早就试验过了——一亿年前——而且在今生的一个钟点里,我所遭受到的痛苦,要比一亿年中的痛苦加起来还要厉害。世界上另有一种太平,一种宁静。一种无忧虑无愁无烦恼无困惑一种对一亿年的节日的欣喜和满足之情。对此我无限地向往和渴望,希望机会一到,便能再享受一次。美国作家 马克·吐温
83.好多天的早上曾经有人在那边看见过他,用眼泪洒为清晨的露水,用长叹嘘成天空的云雾;可是一等到鼓舞众生的太阳在东方的天边开始揭起黎明女神床上灰黑色的帐幕的时候,我那怀着一颗沉重的心的儿子,就逃避了光明,溜回到家里;一个人关起了门躲在房间里,闭紧了窗子,把大好的阳光锁在外面,为他自己造成了一个人工的黑夜。他这一种怪脾气恐怕不是好兆,除非良言劝告可以替他解除心头的烦恼。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 莎士比亚
84.所以,悟了道的人等于未悟,但是他毕竟是悟了的,可是表面上是凡夫,你不知道的,他只是不具备叫做出家相的那个佛法。大乘菩萨,一切皆在世间法。诸佛菩萨真得道的,包括释迦牟尼佛在内,没有不来的,这个世界不来,别的世界他早去了,不逃避的。想离开这个痛苦烦恼的世界,想得定清净,想住山修道,都是邪见。大乘菩萨亦不灭受而取证涅槃,不讲空寂,因为诸法本空嘛!哪里证个空寂?你觉得有个空寂那是你的心假造的,是小乘的法门。国学大师,诗人 南怀瑾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85.真正的福报是什么呢?清净无为。心中既无烦恼也无悲,无得也无失,没有光荣也没有侮辱,正反两种都没有,永远是非常平静的,这个是所谓上界的福报──清福。学佛的人要先能明了这一点。世界上一切人的心理佛都知道;一切人都把不实在的东西当成实在,真的清净来了,他也不会去享受。学佛证到了空性,自性的清净无为,大智慧的成就,才算是真福报。真福报那么难求吗?非常容易!可是人到了有这个福报的时候,反而不要了,都是自找烦恼。国学大师,诗人 南怀瑾 《金刚经说什么》
86.不妨坦荡的面对自己,坦荡的面对生活,剔除一些不必要的负担,放下一些无谓的欲求。当面临烦恼或是困境时,这是审视自我的最佳时期,尽可以抛开一切,做一个原始的本我,看清楚内心真实的自己,仔细想想,这生活并没有什么真正的痛苦不堪,所谓的痛苦只是我们内心的感受不同而已,许多的一念之间离结果还是非常遥远的,把握住每一刻的心平气和,你会发现人世间也没有什么真正的纠结与痛苦,有时是我们太执着了。世界是如此之大,生命又是这样的短暂,要把它过得尽量像自己想要的那个样子才对。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沧州市佛教协会会长 延参法师
87.立身不求无患,身无患则贪欲易生。学问以勤学为入门,孝养以竭力为真情。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处世以立德为事业,执事以尽心为有功。究心不求无碍,心无碍则所学蹋等。精进以律己为第一,长幼以慈和为进德。行道不求无魔,道无魔则誓愿不坚。行持以观心为稳当,因果以明白无过。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治事以精严为切实,老死以无常为警策。居众以谦恭为有理,语言以减少为直截。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则亏损道义。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心必自矜。待人以至诚为供养,长老以耆旧为庄严。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济物以慈悲为根本,疾病以减食为汤药。见利以预立为不劳,遇险以不乱为定力。被抑不求急明,抑急明则怨恨滋生。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菩提。国学大师,诗人 南怀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