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名言

46.对一个尚未成熟的少年来讲,坏的伙伴比好的老师起的作用要大得多。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寓言家 伊索
47.月白烟青水暗流,孤猿衔恨叫中秋,三声欲断疑肠断,饶是少年今白头。

唐·杜牧《猿》。饶:尽管,即使。这几句大意是:月色明净,青烟朦朦,秋水无声潜流,一只孤猿含着满腹怨恨,啼叫在这凄清的中秋。叫声哀怨欲绝,闻者肝肠似断,即使是黑发少年,如今也愁白了头。诗句极写猿声的哀凄。首句先以明月、青烟、暗水烘托出一个淡远、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次句再以“孤”字显出猿之处境,以“恨”字表现猿之内“情”,然后逼出“叫”字,至此,猿声的哀凄不写已出。后两句又用闻者的感受作衬托。猿啼三声,欲断未断,听者已怀疑自己肝脑寸断。此情此景,使不知忧愁的少年也经受不住而愁白了头。猿声之哀凄确实撼人心魄。

唐代诗人 杜牧 《猿》
48.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见唐·杜甫《百忧集行》。心尚孩:还有孩子气。犊:小牛。这几句大意是:回忆我十五岁时心还像个孩子,身体壮实得像个黄牛犊一样跑来跑去,金秋八月庭前梨枣成熟时,一天能爬到树上成千回。这几句是杜甫五十岁时回忆少年生活的一个片断。忧国忧民、愁肠百结的诗圣杜甫,少年时代原来是这样一个贪玩、馋嘴、好动、精力旺盛的调皮孩子,而不是那种小绵羊式的少年老成之辈。读了诗人的“少年回忆录”,一个活泼淘气,壮如牛犊的少儿形象宛然如见。可化用其意境描写少儿的生活情态。

唐代诗人 杜甫 《百忧集行》
49.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代江南歌妓 杜秋娘 《金缕衣》
50.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少年弟子江湖老,红颜少女的鬓边终于也见到了白发。武侠小说作家 金庸 《倚天屠龙记》
51.母亲的安宁和幸福取决于她的孩子们。母亲的幸福要靠孩子少年儿童去创造。前苏联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基
52.爱慕一个女子,通常爱她现在的样子;爱慕一个少年,通常着眼于他未来的样子。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卢梭
53.少年立志要远大,持身要紧严。立志不高,则溺于流俗;持身不严,则入于匪辞。明末清初理学家 张履祥
54.一个人大半生的时间都在清除少年时代种在脑子里的观念。这个过程叫做取得经验。法国作家 巴尔扎克
55.等青春轻飘的烟雾把少年的欢乐袅袅曳去,之后,我们就能取得一切值得吸取的东西。俄罗斯诗人 普希金
56.童年的无知可爱,少年的无知可笑,青年的无知可怜,中年的无知可叹,老年的无知可悲。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化学者 于丹
57.韩寒老实说作品也不行,整个80后没有立得住的作品,都别吹NB了,不过少年意气写些东西而已。当代作家 王朔
58.少年得志是人生的不幸。它会使他恃才自傲并阻碍他的成材;不论干什么事都会引起众人的妒忌。日本诗人、小说家、评论家 佐藤春夫
59.少年从不会抱怨自己如花似锦的青春,美丽的年华对他们来说是珍贵的,哪怕它带着各式各样的风暴。法国女小说家 乔治·桑
60.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汉乐府·陌上桑》。行者:过路的行人。罗敷:《陌上桑》中女主人公的名字,是一个美丽、聪明、贤惠的采桑女子。下担:停下担子。捋(lǚ吕):用手指顺着抚摩。髭(zī资):嘴上边的胡子。著:整理。峭(qiào俏)头: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犁、锄:这里作动词用,犁地、锄地的意思。相怨怒:指耕者、锄者回家后互相抱怨因为看罗敷而耽误了耕作。一说,因为男子贪看罗敷,回家后引起妻子的怨怒。坐:因。这几句大意是:过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抚弄着胡须;年轻人看见罗敷,故意脱下帽子去整理头巾;耕地的人忘掉了犁,锄地的人忘掉了锄;回到家里,又和家里的人互相抱怨生气,只因为贪看罗敷。这几句从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后都举止失常,忘乎所以来突出罗敷之美,在艺术上别具一格。作品虽无一字从正面描绘罗敷的容貌,而罗敷之美自现,而且美得迷人,美得出奇。这种侧面描写的艺术手法,值得学习。

《汉乐府》 《汉乐府·陌上桑》
老办法 Copyright (C) 2009-2012 www.laoban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39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