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的名言

31.薄薄春云笼皓月,杏花满地堆香雪。

宋·刘兼《春夜》。笼:罩,遮。皓月:明月。这两句大意是:一片片淡薄的春云,轻拥着明亮的圆月;满地凋落的杏花,有如堆积着芬芳的白雪。这两句写残春夜色,画面淡雅,意境清幽,天上地下,浑然一体,明月落花,相映成趣。前一句写月,为后一句写花作了不露痕迹的铺垫与衬托。正是在明月的照射下,满地的落花才显得格外洁白,宛如飘香的白雪。而且以“香雪”喻飘落的杏花,形象贴切,富有诗意,同时又不给人以凄凉、衰残的感觉,反使其可爱无比。可用于描写晚春景象,也可以仅用后一句,状写凋谢的杏花或其它白色花朵。

宋代诗人 刘兼 《春夜》
32.欲觅一枝何处所,满天风雪漫回翔。

清·张一鹄《归鸦》。漫:徒然。回翔:盘旋飞翔。这两句大意是:乌鸦想要找到一枝安身,可那一枝又在哪里呢?满天风雪纷飞,它徒然四处盘旋飞翔着。乌鸦不善造巢,风雪袭来,只能到处寻觅栖息之所。然而,天寒地冻,一枝难觅,只能在满天风雪中“漫回翔”。诗句形象如画,含义隽永。可用来描写风雪中的乌鸦,也可比喻流离失所的人。

清代画家 张一鹄 《归鸦》
33.影迷积雪望难极,声入晓霜清更哀。

清·钱中谐《白雁》。迷:身影变得模糊。望难极:向远处眺望,却难于望见。这两句大意是:白雁的身影与积雪混在一处,令人分辨不清,即使放眼眺望,也难于见到雁影;白雁的声音传入清晨的寒霜之中,显得更加哀伤凄清。前句以“积雪”映衬,突出了雁影与积雪一样洁白的特点,后句以“晓霜”烘托,突出了雁声“清更哀”的特点。前句写视觉感受,后句写听觉感受。作者巧于构思,工于炼句。可用来描写霜雪中的鸿雁。

清代文人 钱中谐 《白雁》
34.一番霜雪一番姿,铁干铜肤自小时。

明·袁宏道《法华庵看月江老衲移柏树》。这两句大意是:柏树每经历一次霜雪都会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它从幼小的时侯就练就了一副铁一般的树干和铜一般的皮肤。赞美柏树有“铁干铜肤’,这“铁干铜肤”是从小就开始在霜雪中锻炼出来的,命意新,比喻也新。可用来咏柏树,也可以用来赞扬或勉励少年人从小就应经历艰苦磨练,才会有以后的英雄本色。

明代文学家 袁宏道 《法华庵看月江老衲移柏树》
35.雪中啄草冰上宿,翅冷腾空飞动迟。

见唐·白居易《放旅雁》。这两句大意是:大雁在雪中啄食野草,在冰上过夜,因翅膀寒冷,连腾飞都显得迟缓。一只飞行在旅途中的大雁,遇到一场大雪,使它艰辛倍尝。它整日与冰雪为伴,啄草充饥,连“飞动”都变得慢慢腾腾。诗人在这里表现这只大雁的可悲处境,流露出怜悯的心情。可用来描写饥寒中的孤雁。

唐代诗人 白居易 《放旅雁》
36.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见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泥融:冻土融解。这两旬大意是:春日和暖,冻土松软,残雪已经消退了一半;行人启程,芳草青青,马嘶声分外响亮。本句可用于描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表现人们欣喜欢悦的心情。

唐代诗人 杜牧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37.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海空飞。清代诗人 张元
38.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唐代诗人 李颀
39.万壑深松寒白日,三峰积雪照黄河。清代官员、诗人、书法家 颜光敏
40.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南宋诗人 卢梅坡
41.凌霜竹箭傲雪梅,直与天地争春回。清代政治家、文学家 魏源
42.白鹭立雪,愚人看鹭,聪者观雪,智者见白。台湾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 林清玄 《为君叶叶起清风》
43.乍见初雪的喜悦程度,与赏雪者的年龄成反比。 P·S·
44.朋友这种关系,美在锦上添花,贵在雪中送炭。台湾女作家 三毛
45.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白屋:茅屋。贫:这里指简陋。这两句大意是:天色暗了下来,山路显得更加漫长;在寒冷的天气中,茅屋也显得格外简陋。诗句写旅人暮夜投宿山家的情景。首句勾画出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旅人孤寂劳顿、急于投宿的心情可见;次句写美蓉山主人的家境,隆冬腊月,茅舍筒陋,生活之清贫可见,而这里正是旅人所要投宿的地方。这两句写得十分凝练,旅人和山家的生活、情思,都蕴含在画面之中。这种以景达情的写作方法,可以借鉴。

唐代诗人 刘长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老办法 Copyright (C) 2009-2012 www.laoban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39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