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刘子翚《汴京纪事》。本可大意是其人尽管已经死去,骨头早巳腐烂.但是人间唾骂之声依然不绝。原诗是写北宋末期的太傅王黼(fǔ府)、太师蔡京等奸佞误国,招致北宋覆亡,人虽已死,却留下人人痛骂的恶名。可用来形容罪恶昭著的人。
宋代理学家 刘子翚 《汴京纪事》汉·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恶声:坏名声。狼藉:旧传狼群常藉草而卧,起来就把草踏乱消灭痕迹,后用来形容零乱到了极点,引申为败坏到不可收拾的程度。布,流传。选两句大意是:名声坏到了极点,流传到各国都知道。表现臭名远扬时可以引用。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蒙恬列传》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红漆大门,代指豪门贵族之家。这两句大意是:豪门贵族家里珍馐美味腐烂发真,而大路上却有冻饿而死的尸骨。~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十个字就形象地概括了当时社会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状况,具有震慑人心的艺术力量。现常被引用说明封建社会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残酷现实。
唐代诗人 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战国·宋·庄周《庄子·知北游》腐败臭恶的转化为神奇美好的。比喻坏事变为好事,无用变有用。
庄周,战国哲学家 庄子 《庄子·知北游》清·程允升《幼学琼林·人事》。这两句大意是:作好事可以使好名誉永远流传后代,作坏事则会使臭名一直流传万年。此二句以精练的语言,指出千秋功罪,自有历史评说。历史是公正无私的,“善恶昭彰.如影随形”(李汝珍《镜花缘》七十一回),为人民、为祖国作了好事,定可流芳百世;对祖国、对民族犯下罪孽.终将被送到历史的审判台上,遗臭万年。
明末清初学者 程允升 《幼学琼林·人事》汉·刘向《说苑·杂言》。鲍鱼:成鱼。肆:店。这儿句大意是:和恶人长期生活在一起-如进八咸鱼店一样,时间长了,居然闻不出咸鱼的臭味了。在卖咸鱼的铺子中呆的时问长了,闻不出臭鱼的腥味,反而会以为这是一种正常的气味;与恶人长期生活在一起,看不出恶人行为之恶劣,反以恶行为善行,因为此时你已分辨不出香臭,判断不了善恶,自己已经浑身沾满了腥臭。这几句含义深刻,比喻恰切,形象地说明了客观环境对人的意识的影响,人受坏环境熏染久了,也会习以为常。“入鲍忘臭”的成语就是从此演化而来的。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说苑·杂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