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恨名言
1.第二继承人总是受到怀疑和怨恨。古代罗马历史学家 塔西佗
2.人遇误解休怨恨,物过严冬即回春。 《格言集锦》 《格言集锦》
3.不要慨叹生活的痛苦!慨叹是弱者……前苏联作家 高尔基
4.其取非义之财,不避怨恨,譬若以漏脯救饥、鸩酒解渴。东晋医学家,道教学者,炼丹家 葛洪
5.达命者不怨天,达生者不尤人。——《叔苴子·内篇卷一》
懂得天命的人不会怨恨老天,参透人生真谛的人不怨恨他人。
明代学者 庄元臣 《叔苴子·内篇卷一》
6.谁是谁生命中的过客?谁是谁生命中的转轮?前世的尘、今世的风,无穷无尽的哀伤的情缘与怨恨。最终谁都不是谁的谁。
7.生活中,谅解可以产生奇迹,谅解可以挽回感情上的损失,谅解犹如一个火把,能照亮由焦躁、怨恨和复仇心理铺就的道路。科威特女作家,记者 穆尼尔·纳素夫
8.世界本不像你想象中的那样美好,但也不至于糟糕到一无是处。如果你觉得普天下的任何人和事,似乎都在和你做对,那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你被“博怨”的病毒感染了。中国当代女作家 毕淑敏
9.因为长得丑,古鄙格外野心勃勃;胸襟很窄,跟一般肆无忌惮的人一样别有可恶的小聪明,专门用来报复心中的怨恨。他会编些狂欢节自己有前途的话,他们只是在傻瓜的心目中才算是有才智的人。法国作家 巴尔扎克
10.如果是怨天怨地的事,就要趁早放弃。因为天和地,是我们依傍的对象,不可怨,只可尊崇。我这里说的天和地,统指那些不能改变的东西。对此,第一层次是接受,第二层次是感恩。如果怨,就是恩将仇报。中国当代女作家 毕淑敏
11.如果你和他分手,就彻底消失,对你对他都是尊重,且是痛苦最少的分离之法。以为认了哥哥妹妹,会缓解痛苦稀释怨恨,那是一厢情愿。恋人们最后可以成为哥哥妹妹的说法,就算不是成心自欺欺人,也是无聊的代名词。不能把料器当玉器,更不能把鱼眼当珠子。中国当代女作家 毕淑敏
12.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他的爱心往往多于怨恨,他乐观愉快、豁达、忍让而不悲伤、消沉、焦躁、恼怒;他对自己的伴侣和亲友的不足处,以爱心劝慰,述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听者动心,感佩、尊从,这样他们之间就不会存在感情上的隔阂、行动上的对立、心理上的怨恨。科威特女作家,记者 穆尼尔·纳素夫
13.在年青的时候,假如你爱上了一个人,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他。无论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那么,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瑕的锦绣。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地说声再见,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感谢他给了你一份记忆。长大了以后,你才会知道,在蓦然回顾回头的刹那,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如山冈上那轮悄悄的满月。台湾女诗人,散文家 席慕容
14.要间或故意地使他们受点痛苦,不过要当心,这要在孩子高兴,而又知道使他受到伤害的人对于他们原是怀着好意去实行的。实行的时候,一方面不可有愤怒或不高兴的痕迹,另一方面也不可表示同情或后悔;而且所施的痛苦要使儿童忍受得住,不可弄出怨恨,不可使他误会。对于儿童要永远地照顾他,爱护他,使他知道你纯粹是爱他,然后他就可以逐渐习惯于从你那里忍受极痛苦的事情和粗暴的待遇,不会畏缩,也不会怨诉。孩子越柔和,就越要找机会实施这种锻炼。英国哲学家 洛克
15.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曰:“《凯风》何以不怨?”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公孙丑问道:“高子说:《小弁》是小人(所作)的诗。(对吗?)”孟子说:“凭什么这么说呢?”(公孙丑)说:“因为诗中有怨恨。”孟子说:“高老先生的论诗太呆板了!如果有一个人,越国人拉开弓去射他,(事后)他可以有说有笑地讲这件事;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和越国人关系疏远,(可以由他去犯罪。)如果是他哥哥拉开了弓射他,(事后)他就会哭哭啼啼地讲这件事;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和哥哥关系亲近,(不愿让他服罪。《小弁》的怨恨,出自热爱亲人热爱亲人就是仁。太呆板了,高老先生这样的论诗!”公孙丑问:“《凯风》这首诗为什么没有怨恨情绪?”孟子说:“《凯风》这首诗,是写母亲的小过错;《小弁》所写的是父亲的大过错。父母过错大而不怨恨,这是更加疏远父母;父母过错小而怨恨,这是一点都不能受刺激。更加疏远父母,这是不孝;不能受(父母)一点刺激,也是不孝。孔子说过:‘舜是最孝顺的了,到了五十岁上还眷念着父母。’”[注释]①高子:生平不详。②《小弁》:《诗经·小雅》中的一篇。旧说是指责周幽王的诗。周幽王先娶申后,生宜臼,立为太子;后宠褒姒,改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废申后及太子宜臼。此诗述说的就是宜臼的哀伤、怨恨之情。传说是宜臼的老师所作。③《凯风》:《诗经·邶风》中的一篇。旧说卫国有个已有七个儿子的母亲想改嫁,于是七个儿子作此诗来自责不孝,以使母亲感悟。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告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