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经典语录

61.周失之弱,秦失之强,不变之患也。

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不变:不会变通。

62.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63.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加:施加。这两句大意是:狂风冲天而起啊.使白云漫无飞扬,我满载统摄四海的盛威啊。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刘邦做了皇帝后,回到自己的故乡沛县,与父老子弟饮宴沛宫,酒酣之际赋下了这首著名的《大风歌》。~与下立“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起,抒发了剂邦渴求贤士共守天下的壮志豪情.意境开阔豪迈,感情错综复杂,饱含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在写作上用比兴手法,通过大风飞扬把抽象的皇威具体化,形象鲜明突出,今天写作仍可借鉴。

64.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反听:听之于耳,虑之于心。内视:反省。自胜指谦虚克己。这几句大意是:能听之于耳,虑之于心叫作聪明;能自我反省,叫作明智;能谦虚克己,叫作强者。此三句以简洁的语言,说明了人对自我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能够听取别人的不同意见,为最低的层次;听到不同的意见,在内心进行反省考虑,为较高的层次;听到不同的意见,能自我反省,战胜自我,方为最高层次。只有听进别人的意见,才能自省内视;只有目省内视才能发现自己的短处,战胜自我。故能否听进不同意见,实为能否成为强者之根本。那种故步自封,夜郎自大,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的人,实乃蠢才也。可用以劝勉青年人要虚心自省,敢于听取旁人的意见。

65.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

见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这几句大意是:善于用兵打仗的将领,不用自己的短处去攻击敌人的长处,而是以自己的长处去攻击敌人的短处。扬长避短是军事原则之一。善于攻坚者,勿使之去固守;长于陆战者,勿使之去驾船。而敌人若长于固守,则千方百计引诱他们出城野战;敌人若长于水战,则尽力迫使他们在陆上和我们交锋。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削弱敌人的优势,我盈敌竭,焉能不胜?

66.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
67.鉴于水者见面之容,鉴于人者知吉与凶。

汉·司马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鉴:镜子,这里是照的意思。这两句大意是:对水而照的人可以见到自己的面容,与人相鉴照的人可以知道吉和凶。以水作镜可以见到自己的面容,以人作镜,可从前人或他人的成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测知自己作为的正确与否。这两句可用于说明要善于以前人或他人的事例作鉴戒。

68.女无美恶,入宫见嫉;士无贤肖,入朝见妒。
69.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70.非其位而居之曰贪位,非其名而有之曰贪名。
71.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已:停止。这几句大意是:大鸟不飞就不说了,若飞则上摩青天;不叫就算了.一叫则使人惊服。战国时.齐威王即位初年,曾一度长夜淫乐.不问政治,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将危亡。淳于几以隐语的方法启发齐威王说:“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威王领悟,说道.“此鸟~。”此后开始勤政,使齐国又趋强大。此条以鸟为喻,暗含哲理.警约精譬,十分生动.多用来感叹某人出人意料地成名的现象.后演化成为“一鸣惊人”的成语。

72.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壤:通“攘”。熙熙、壤壤,都是形容人来人往、嘈杂拥挤的样子。这两句大意是:天下人吵吵嚷嚷,嘈杂喧闹,都是为了各自的私利而来;天下人碰碰撞撞,拥挤奔忙,都是为了各自的私利而往。原文中,“天下”本指普天下的生意人,后世引用时多泛指世上所有的人。这几句形象生动,常用于描写旧时代或资本主义社会人情淡薄,世态炎凉,人们各自为了一己的私利争先恐后,往来奔忙的情况。

73.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引古语。貌言:好听的话。至言:正言。苦言:苦口劝说的话。甘言:谄媚的话。这几句大意是:好听的话如同花朵,深切中肯的话如同果实,叫人难受的规劝如同治病的苦药,讨人喜欢的甜言蜜语如同害人的疾病。好听的话美妙动听,但却华而不实;中肯的话朴实无华,但却使人有所收获;规劝的话可能刺耳叫人难受,但却像良药利于病,能使人改正错误;甜言蜜语讨人喜欢,但却像疾病染身,能使人犯错误。这几句以贴切的比喻,说明了不同的话语给人带来利与害的不同结果。这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值得我们记取。

74.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汉·司马迁《史记·食货志》引古语。:有的人。这几句大意是:一个农夫不耕种,有的人就可能因此而挨饿;一十女子不纺织,有的人就可能因此而挨冻。古之时,由于生产力低下,必须全体社会成员都从事农桑生产,才能维持温饱,因此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现在可引用以论述必须动员全部社会力量去从事社会生产,才能最大限度地刨造社会财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75.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这两句大意是:能做的人未必能说,能说的人未必能做。战国著名军事家孙膑对其同窗庞涓的为人最清楚,但未能早有防范,结果遭到庞涓的陷害而受膑刑;战国著名军事家吴起认为山川形胜不足恃,关键“在德不在险”,可是他在楚国推行苛刻的改革,寡德少恩,失败后被杀。所以司马迁感叹地说:“语曰:‘~’。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早救患于被刑;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这两句说明人的言与行常常有不相一致的地方。

7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见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这几句大意是: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总有一次失误;愚笨的人考虑一千次,总有一次考虑得比较周全。汉初,韩信带兵攻赵,获胜之后,想继续对燕、齐用兵,征求李左车的意见。李左车说了这番话,含蓄地奉劝韩信用兵须慎重。这段话很富有辩证法的色彩。它启示人们不要生观武断,迷信个人,而应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即使是愚人的意见,也有值得考虑之处。《晏于春秋》中有“圣人干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之语,李左车的话源于此。后人运用遗两句话时又有所创新。

77.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见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这几句大意是:(李广的领兵方法,每遇到粮食缺乏、水源断绝的地方,)士兵们不全喝上水,李广不靠近水;士兵们不全吃上饭,李广不先吃饭。李广为汉代一代名将,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他带兵的经验就是爱恤士卒,宽缓不苛,严于律己,身为士先,因此士兵“爱乐为用”,打起仗来死命奋战,威震敌胆。~的精神永远值得学习,至今不失教育意义。

78.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

见司马迁《史记·外戚世家》。垢:尘垢。骐骥:千里马。这几句大意是:洗澡不一定非要到江海中去洗,主要的是能去掉身上的尘垢脏物就行;骑马不一定非要骑名马千里驹不可,主要的是能跑得快跑得远就行。此名句比喻办事要求实效,不要只务虚名,那种买东西不看实用价值,一味追求名牌、高档以满足虚荣心的人,可引为鉴戒。

79.仁者爱万物,而智者备祸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为国?
80.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
81.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步。

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虿(chài柴);蝎子一类的毒虫。螫(shì是)蜇人。骐骥:骏马。跼躅(júzhú局竹):徘徊不前。驽马:劣马。安步:慢步前进。这几句大意是,老虎若是犹豫不决,不如蜂、蝎蜇人厉害;千里马若是徘徊不前,不如劣马慢步前进。此四句以巧妙的比喻,说明行动迟疑.犹豫不决,很难使事业获得成功,势力强大的一方如果不果断进取,就比不过势力弱小但坚定前进的一方。“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说的也是这十道理。

82.能明申,韩之术而修商君之法,法修术明而天下乱者,未之闻也。

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申、韩之术:即先秦法家申不害、韩非所提倡的一种君主驾驭臣子的方法,主张君对臣的言行严加督察,对犯法者处以重刑,威服臣下,使之不敢不忠。商君之法:即商鞅推行的严刑峻法,轻罪重罚,弃灰于道者即处重刑。这几句大意是:能够彰明申不害、韩非倡导的“术”,建立起商鞅推行的“法”,“法”已立,“术”已彰而天狎还会动乱,是不曾听说过的事。这是丞相李斯劝谏秦二世行督责之术时说的话。在李斯看来,明申、韩之术,行商君之法,就可以制止动乱,实现天下大治,巩固君主集权,这种主张代表了典型的法家思想。

83.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见司马迁《史记·汲郑列传赞》。变态:友情的深浅程度。见:同“现”.这几句大意是:当人们处在生死关头,才能看出友情的忠贞与否,当人们一会儿贫穷,一会儿又富有起来,才能看出友情的深浅;当人们一会儿得势升迁,一会儿又失势贬谪,才能考验出友情的真假。翟公为廷尉时,宾客盈门,及度,门可罗雀。翟公后又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就在门上大书“~”几句话,司马迁有感于岌黯、郑庄显赫时宾客趋之若鹭,固罪贬官时宾客纷纷离去,就引了翟公的几句话抒感慨.作评语.这几句话说明真诚的友谊只有在一十人地位发生急剧变化时才看得最清楚。借用~说明现在一些类似的社会现象,十分恰切。

84.尧虽贤,兴事业不成,得禹而九州宁。且欲兴圣统,唯在择任将相哉!
85.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
86.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
87.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屈原的一段话刚洗过澡穿戴衣帽时,总要弹一弹帽冠上的灰尘,抖一抖衣服上的杂质,谁又愿意让污浊的东西弄脏干净的身子呢。这是古人对洁身自好、修身养德的一番感悟。

88.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兮:语气助词。盖:超过。本句大意是:力气能把高山拔起啊,气概胜过天下英雄。公元前二○二年,刘邦集各路诸侯与项羽决胜于垓下。在完成了对楚军的包围之后,用张良“四面楚歌”之计,动摇楚军心,此时,项羽英雄末路,面对虞美人,唱出了著名的《垓下歌》:“~,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在写作上,此句以夸张手法表现人物的英雄气概,塑造了一个盖世英雄的不朽形象。这个在“力”与“气”两方面都具有超人特色的形象,面对时局一筹莫展,反跌出失败之惨与别情之痛。

89.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这里说的是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叫虞的小国,那儿有一个“小人物”叫百里奚,后来虞国灭亡了,百里奚到了秦国,辅助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为什么同一个人,在虞时虞亡了,而到了秦国,秦却完成霸业了呢?司马迁说,不是这个人在虞时是个笨蛋,到了秦国却变聪明了。关键在于这样的人才会不会得到使用,他的谋略会不会被采纳。

老办法 Copyright (C) 2009-2012 www.laoban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39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