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国末期哲学家 韩非
更多 韩非经典语句
战国·韩非《韩非子·说林上》。本句大意是:远处的水救不了近处的火。这句话和“远水不解近渴”意思相近。《韩非子·说林上》:“失业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庄子·外物》里说:庄周在路上看见干车沟里有条小鱼,小鱼恳求他给它一升半斗的水止渴救命。庄周说:好,等我到南方去,把西江的水引来救你。小鱼说:照你的说法,只好到干鱼店里去找我了。这两则故事都说明缓不解急的道理,有些事物虽然条件很好(如远海之水很多),但不切实际,解决不了眼前急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如眼前的火灾和涸辙之鲋)。
《韩非子·说林上》见《韩非子·解老》。处疾:生病。贵,尊重。本句大意是:人有病就尊重医生。人有病,希望医生能给自己治好.所以特别尊重医生。可用来说病人应该尊重医生;也可用来比喻人有了困难.就要尊重前来帮助的人。
《韩非子·解老》见《韩非子·说林上》。本句大意是:巧妙的欺骗不如笨拙的诚实。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喜欢“巧”而不喜欢“拙”,但是,欺骗愈巧妙,恶果愈严重。因此,人们憎恶花言巧语的欺诈,倒喜欢虽然笨嘴拙舌,却心地诚笃的人。这种认识符合常情常理,至今仍可引用。
《韩非子·说林上》战国·韩非《韩非子·孤愤》。烛私:洞察隐私。这两句大意是:不仔细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就不能够洞察隐私真情。调查研究是了解真实情况的最好的方法,只有了解到真实情况,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借用于执法,可说明明察重据、调查研究在侦破、断案工作中的重要性。
《韩非子·孤愤》更多 关于华而不实的经典语句
《国语·晋语四》。华而不实:只开花不结果,比喻只有好看的外表,而无实在的内容。华,即花;实,即果实。这两句大意是:做事虚夸而不实在,是可耻的。做人办事应该表里一致,实实在在。一切虚飘浮夸、弄虚作假都是可耻的,不足取的。这两句可用于批评华而不实的人和事,也可从反面劝告人要实实在在。
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 《国语》 《国语·晋语四》明·刘基《卖柑者言》。这两句大意是:外表金玉般的美好,内里却烂棉絮似的腐败。作者在文中说,杭州有个卖水果的人,善于保藏柑子,经冬夏不烂。当拿出来卖时,柑子的外表“玉质而金色”,鲜艳得像火一样;可是剥开一看,里面的瓤竟“干若败絮”,干枯得像烂棉花套子一样。作者借卖柑者的口讽刺元朝的统治者都是“~”的人物:外表高大得令人生畏,实际上腐败无能。这句话可用以形容一切华而不实的东西。比喻那些外表显得很有才干而实则无能的人;或比喻一切反动势力外表上耀武扬威,不可一世,而实际上则腐败虚弱,日暮途穷。
明朝开国功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刘基 《卖柑者言》春秋·左丘明《左传·文公五年》。华:同“花”,比喻言论和虚名。实:果实,比喻行为和实际。这两句大意是:空有虚名而无其实,言过其行的人。必然会招来人们的怨恨。晋国大夫阳处父出使卫国,归途中路经宁邑。小吏宁赢慕阳处父之名,以为他德才兼备,决计随他当差役,后来发现阳处父徒有虚名,言过其行,就离开了他,并说了“~;犯而聚怨,不可以定身”的语。成语“华而不实”即从此来,用以形容外表好看,内容空虚,名实不副。
春秋时期史学家,盲人 左丘明 《左传·文公五年》晋·葛洪《抱朴子·用刑》。凌:渡。阳候:古代传说中的波涛之神,此指洪波巨浪。任:胜任。骋:驰骋,奔驰。这两句大意是:金制的船不能横渡洪波巨浪,玉雕的马不能胜任千里驰驱。船的功用在于渡河,马的功用在于奔驰。金舟玉马既贵重又精美,却无渡河之实和驰骋之用,因此徒有“舟”、“马’之名,而无“舟”、“马”之实,只具有可供观赏的工艺品价值而已。~所说明的是成事必须务实的道理,颇有鉴戒意味。
东晋医学家,道教学者,炼丹家 葛洪 《抱朴子·用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