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肃经典语录

王肃简介:三国魏儒家学者

王肃经典语录

1.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三国·魏·王肃《礼丛子·居卫》.长:长处。短:短处。这两句大意是:选取人的长处,丢弃人的短处。人无全美,善于用人的人,能取人的长处,弃人的短处,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两句词简义丰,具有格言性,因而百代习传,至今仍活在人们的笔下和口中,引用率颇高。

《礼丛子·居卫》
2.涓涓不壅,终为江河。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观周》。涓(juān娟)涓:细小的水流。壅(yōng拥):塞止。这两句大意是:不堵塞细小的水流,最终会成为大江大河。溪水虽小,汇而成江河;凡事虽小,积而成大业;注重具体的、平凡的积累,最终必将得到丰硕的收获。同时也说明了哲学上的一个道理:量积累到一定限度,即引起质的变化。

《孔子家语·观周》
3.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颜回》,君子:道德高尚的人,行:行动。小人:道德低下的人。这两句大意是:道德高尚的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说话,道德低下的人只是以自己的舌头说话。君子重行不重言,他并不大肆宣扬,自我炫耀,而是以行为表明自己人品的高尚;小人重言不重行,他说得天花乱坠,以言语惑众正是为了掩盖自身的鄙陋。这两句用于教育人要重在做而不要重在说,也用于说明不可轻信那些说得美妙动听的言论。

《孔子家语·颜回》
4.君子遗人以财,不若善言。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六本》。遗(wèi未):赠送。若:如。善言:有益的话。这两句大意是:君子与其赠送人钱财,倒不如给人留下有益的话。儒家古训,重义而轻利。因此,赠人以钱财,远不如赠人以合乎儒家之道的善言贵重。钱财再多是有限的,而善言使人得益则是无穷的,这就是~的原因。这句话今天仍有启迪作:赠送同志、亲朋以金钱,不如给他以忠告,促使他努力奋进为好。

《孔子家语·六本》
5.舟非水不行,水入舟则没。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没:沉没。这两句大意是:船没有水不能行走,而一旦水进入船内,船就会沉没。“舟”与“水”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同时也是互为依附的条件。就“行”来说,是矛盾双方相对稳定的结果。一旦超越“舟浮于水”的条件,矛盾双方向其反向转化,则会产生舟沉于水的结果。可用于说明矛盾转化的哲理,向人们提示处事的方法。

《孔子家语》
6.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而改节。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在臣》。这两句大意是:君子修养道德,确立操守,不因为困窘而改变其志向节操。汉乐府《猛虎行》有“饥不从猛虎食,暮不从野雀栖”之句,君子修道立德,决不能随波遂流,见风使舵,从而丧失品格,为人所不齿。

《孔子家语·在臣》
7.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虞通明而辞不专。

春秋·孔子《孔子家语·五仪解》一个人若有仁义之心,就不会自我夸耀;考虑问题若能明辨是非,通达事理,说起话来就不会自以为是。

《孔子家语·五仪解》
8.故曰所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也;所谓天下之至明者,能举天下之至贤者也。

春秋·孔子《孔子家语·王言》所以说,天下最仁德的人,能聚合天下最亲的人;天下最圣明的人,能推举天下最有才能的人。

《孔子家语·王言》
9.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孔子家语·三恕第九》自己聪明智慧,要保持愚笨的样子;功劳覆盖天下,要保持谦让的样子;既勇敢而力气盖世,要保持怯弱的样子;财富拥有全天下,要保持谦逊的样子,这就是所谓谦让了再谦让的办法。

《孔子家语·三恕第九》
10.曾子曰:“敢问何谓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则本正也。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人于己,然后大夫忠而士信,民敦俗璞,男悫而女贞。六者教之致也,布诸天下四方而不窕,纳诸寻常之室而不塞,等之以礼,立之以义,行之以顺,则民之弃恶如汤之灌雪焉。”

《孔子家语·王言》曾参问:“请问什么是‘七教’呢?”孔子说:“上位尊敬老人,下民就更孝敬;上位重次列,下民就更顺长者;上位爱施舍,下民就更宽厚;上位亲近贤者,下民就选择交友;上位德行好,下民就不会隐藏错处;上位不贪利,下民就耻于争斗;上位廉洁谦让,下民就会耻于供上的太少,这就叫七教。这七种教化,是治理百姓的根本,政治教化有这样的基本原则,那么治民的根本就是正确的。凡是身居上位的人,都是百姓的表率,表率正,那么还有什么不正呢?所以,君王首先在自己身上树立仁德,这之后大夫就忠了,士讲诚信,百姓敦厚,风俗纯朴,男人朴实,女人正派,这六点是教化达到的结果,散布到天下四方,不会出现空隙,纳入到不大的屋民不会显得满塞。用礼来划分人的等级尊卑,用道义立身处世,用顺从礼法的原则行事,那么,百姓厌弃坏的,就像热水放入雪一样不相容。”

《孔子家语·王言》
老办法 Copyright (C) 2009-2012 www.laoban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39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