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国时期爱国主义诗人 屈原 《偶然作》
战国·屈原《偶然作》。
这几句大意是:百两黄金可以买来骏马,千两黄金可以买来美人,万两黄金甚至可以买到上等官爵,但是什么地方能买到青春呢?
此名句以一系列例子做铺垫,着重突出青春韶华的千金难买,从“百金”、“千金”到“万金”层层递进,以突出“青春”的无价,再以“何处”反诘,更加强化了青春无价的概念。此名句长于繁笔铺陈,带有明显的民歌特色,故而显得通俗明晰,易诵易记。
更多 屈原经典语句
战国·屈原《离骚》。九死:泛指死亡多次。本句大意是:即使多改面临死亡也决不后悔。原诗中,诗人用这句誓言表示自己追求光明理想和坚持高尚品德的决心永不动摇。可供引用表明自己坚持某种信仰,至死不悔的决心,也可用于形容有些人意志坚决,生死不移。
《离骚》战国·屈原《九歌·山鬼》。填填:形容声音巨大。冥冥:昏暗。本句大意是:雷声隆隆震耳啊,雨下得地暗天昏。~写深山雷鸣电闪、风狂雨急的凄厉景象。填填、冥冥这些形容词现在还在使用。
《九歌·山鬼》战国·屈原《楚辞·卜居》。这两句大意是:尺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两相比就显得长。事物的存在都是相对的,事物的质、量也是相对的。尺对于寸来说,它是长的,但对于丈来说,它却是短的;寸对于尺来说,它是短的,但对于分、毫来说,它却是长的。任何事物本身的优势只存在于某种环境之中,某种条件之下,因而没有绝对的优势与劣态。可用于说明事物的相对性,也可用于说明做人的道理,人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所谓尽善尽美,至备无瑕的完人是不存在的。
《楚辞·卜居》战国·屈原《卜居》。黄钟:古代的乐器,即青铜编钟。瓦釜(fū斧):陶器,用普通粘土烧制的锅子。这两句大意是:青铜编钟被毁坏抛弃而不用,反让瓦锅作为乐器响如雷鸣。原诗下两句为“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屈原用~比喻当时楚国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腐朽政治,表达了他对贤士备受压抑打击而谗人却被重用的愤慨。后世多用这个名句形容贤才被斥逐而小人得志的情况。
《卜居》战国·屈原《九章·橘颂》。苏世:苏,清醒。世,世俗。苏世,对混浊的世俗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不沉沦。横:横绝,横渡。流:顺水而流。过两句大意是:你清醒地超脱世俗,保持了独立的意志;你顶风破浪横渡江河.决不随波逐流。原诗中屈原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通过讴歌橘树,表达自己要坚持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节操的决心。这两句可供引用赞美那些能在恶劣环境中保持美好的情操而决不随波逐流的人。
《九章·橘颂》更多 关于马的经典语句
见《左传·僖公四年》。风:指牲畜发情时雌雄追逐相诱。本句大意是:马与牛不同类,即使它们发情时也不会引诱追逐,碰在一起。据《左传》记载:齐桓公带领诸侯之兵攻打楚国,楚国派外交使节见齐桓公说:你们齐国在北方,我们楚国在南方,两地相距很远,~,没想到你们竞入侵我们的国土,这是为什么呢?楚国使者以~为喻,说明齐、楚两国了无瓜葛,毫不相干,何以兵戎相见,发动侵略?这句话现在已成日常成语,用以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没有任何共同点和相联系之处。
春秋时期史学家,盲人 左丘明 《左传·僖公四年》春秋·孔子《论语·雍也》。衣(yì邑):动词,穿。轻裘:轻暖的皮衣。这两句大意是:坐着由肥马驾的车辆,穿着又轻又暖的皮袍子。这两句话是孔子形容他的弟子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出使齐国时坐的车辆和身上的穿戴。在孔子时代,人们穿着大袖子、直腰身的衣裳,不便于骑马,故经书中找不到骑马的文字,“乘肥马”也不能作“骑肥马”讲。到后世,骑肥马、衣轻裘已成为达官贵人优裕生活和华丽服饰的两种重要标志,如白居易就把轻裘肥马加以省略,以“轻肥”一词作为篇名,描写中唐十七宦官们的骄奢生活。“肥马轻裘”一词,现在仍活在人们的口头。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雍也》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本句大意是:马蹄踏过暮春的泥地,泥中倒有一半是落花。这句不说满地落花,而说马在路上所践踏的春泥里有一半是落花,从而将静景写成了动景,并曲折地表达出作者对残春将尽的惋惜之情,十分美妙。我们应当注意学习这种委婉含蓄、曲尽人意的表现手法。可引用描写暮春之景或表达惜春之情。
唐代诗人 窦巩 《襄阳寒食寄宇文籍》春秋·孔子《论语·颜渊》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颜渊》春秋·左丘明《左传·宜公十五年》。这两句大意是:虽然鞭子很长,但不应该用来抽打马的肚子(意谓力量用得不是地方)。楚国围攻宋国,宋向晋国求救,景公就发兵相助。伯宗劝阻景公,认为上天庇佑楚国,晋国虽然强大,但不能违背天意去攻打楚国,犹如~一样。“鞭长莫及”的成语即从此化来,但用法已与原意不同,意思变为:马鞭子虽然很长,但够不着马腹,因此用鞭抽打总打不到马肚子上。借以比喻条件不足,力所不及。
春秋时期史学家,盲人 左丘明 《左传·宜公十五年》